

1.謂攜帶書信。
1.用謹慎作鎖。表示處事十分小心,不以言惹禍。
1.比喻以淺陋揣度高深。
1.見"以磛投卵"。
1.比喻將陰謀密事深藏起來,但形跡終難消滅。
2.比喻互相投合。
3.比喻事過之后,即隱秘不聞。
1.按一定的時間。
2.及時,即時。
1.因此。
2.猶言用這,拿這。
1.古人用手擱在額上,表示歡欣慶幸。原為"指額",后作"加額"。
1.用防御作為擊破敵人的手段。
1.用來推行他(或他們)的奸計。
1.按照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去駕馭馬匹。比喻死守教條,難以成事。
1.《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后以"以叔援嫂"謂權宜行事。
1.《左傳.隱公三年》"遠間親"唐孔穎達疏"齊東郭偃﹑棠無咎專崔氏之政,而侮崔成﹑崔強,是疏遠而間親戚也。"后以"以疏間親"表示關系疏遠的人離間關系親近的人。
1.在水中再加水。比喻雷同附和,于事無所補益。
1.引水來救水災,比喻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長其勢。
1.比喻意見相左,不能為對方所接受。
1.《列子.說符》"﹝白公﹞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澠之合,易牙嘗而知之。'"楊伯峻集釋引盧重玄解"以水投水,喻合不可隱也。"本謂使同類的事物相合在一起◇以指事物類同而難于鑒別。
1.謂消除冤仇,以求和好。
1.由于私情而廢棄公務。
1.謂因私情而損害公道或公德。
1.用粗繩去連接絲帶。比喻后繼者的才學遠遜前人。
一種并不存在的假想的介質。最早被用來解釋物體之間的超距作用。17世紀后用來解釋為傳播光和電磁波的介質。既具有一般固體的特點,如有較大的彈性系數;又無質量,完全透明,絕對靜止,不受任何阻力地滲入一切物質之中。這些奇特的性質令人費解。直到20世紀初邁克耳遜莫雷實驗證明以太并不存在后,才成為一個歷史概念。
1.見"以湯止沸"。
1.用開水澆雪,雪立刻融化。比喻事情輕而易舉,勢在必成。
用燒開的水制止水的沸騰。比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
1.用螳臂阻擋車輪前進。比喻自不量力。
1.比喻以自身去頂替別人。
1.把國家的興衰治亂作為自己的責任。
1.猶言以莛撞鐘。
1.見"以莛撞鐘"。
1.用草莖打鐘,毫無聲響。比喻才識淺陋的人向高明的學者發問,得不到回答。
2.比喻應答的雙方才學懸殊。
1.見"以莛撞鐘"。
1.把退讓看作前進『揚雄《法言.君子》"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李軌注"后名而名先也。"后亦指表面退讓,實際上以此作為進升的手段。
2.指表面上退卻,其實準備進攻的一種戰術或策略。
1.表示在一定的范圍﹑處所﹑時間﹑數量的界限之外。
1.猶言以后。
2.用于地名之后,表示位置已過這一地點。
3.猶言以上,表示數量有余。
4.從前,以前。
1.根據剛露出的征兆即可預知事物未來發展的情況。
1.認為。
2.作為,用作。
3."以之為"的省略形式。猶言讓他(她)做,把它作為。
4.猶而為,而成。以,而,連詞。
5.猶已為,已是。以,通"已"。
1.為以后作打算。
1.把假的混在真的里面,使真假不分。
1.猶云以為,認為。
1.謂拘于文字而誤解整個語句的意義。
1.通過文字來結交朋友。
1.指唐代文學家韓愈用寫散文的方法作詩。
1.從縫隙里看雜色文采。比喻見識淺陋狹隘。郄,通"隙"。
1.表示位置﹑品第﹑級別﹑數量等在某一點之下。
2.表示時代在后的,猶言以后,以來。
3.猶而下。以,而,連詞。
4.指身份或地位低下。
5.指后面的話或文字。
1.猶以前。
1.語本《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經改造,用來指某些人以自己鄙陋或卑劣的心理,去推測品德高尚者的胸襟。
1.佛教用語。指傳授禪法的一種特殊方法,即離開語言文字,以慧心相傳授。這種方法,重點在于修心,強調學禪者對禪法的內心自悟。
1.在心中自問自盤算。
1.用刑罰遏止刑罰,意謂從重量刑,使百姓畏懼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
1.猶以刑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