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新收的麥子;新熟的麥子。
1.清代科舉考試制度﹐凡科考一二等﹐及三等小省前五名﹑大省前十名準送鄉試外﹐其馀因故未考者﹐及在籍之監生﹑蔭生﹑官生﹑貢生名不列于學宮。不經科考者﹐均由學政考試﹐名為"録科"。經錄科錄取者即可參加鄉試。
1.綠襕﹐下截加綠的襕衫。文士之服。
1.碌碌。平庸。録﹐通"碌"。
1.漢劉向錄奏和劉歆《七略》的并稱。
1.傳說中的一種異人。
1.錄公的命令。
1.目錄。
1.收取。
2.捉取。
3.選定(考試合格的人)。
4.記錄摘取。
1.職官名。晉公府置錄事參軍﹐掌總錄眾官署文簿﹐舉彈善惡◇代刺史領軍而開府者亦置之。省稱"録事"。隋初以為郡官﹐相當于漢時州郡主簿。唐宋因之﹐京府中則改稱司錄參軍。元廢。清初各部又設錄事﹔清末新官制﹐京師各部及京內外各級司法衙門均設有八品以下錄事。
2.指民國時官府或其他機構中任抄寫工作的低級職員。
3.唐代曲江宴上進士所推舉的督酒人。
4.稱會飲時執掌酒令的人。
5.妓女。 6.開設賭局﹐坐分其利的人。
1.清代都察院公文存檔的副本。
1.抄錄張帖。
1.即圖箓。圖讖符命之書。録﹐通"箓"。
1.謂抄家﹐清點登記財產。
1.謂省察甄別囚人。
1.見"録像"。
1.亦作"録相"。
2.用光學或電磁等方法把圖像記錄下來。亦指記錄下來的圖像。
1.供記錄電視圖像及伴音信號的機器。通常是指磁帶錄像機。
1.依次錄用。
1.陸續。
1.唐時琵琶曲名。又名《六么》﹑《綠腰》。
1.清代科舉考試制度﹐凡生員參加科舉﹑錄科未取﹐或未參加科試﹑錄科者﹐在鄉試前再行補考一次﹐名為"録遺"。經過錄遺即可參加鄉試。
1.用機械﹑光學或電磁等方法把聲音記錄下來。亦指用上述方法錄制下來的音響材料。
1.可以記錄聲音并重放的磁帶。
1.把聲音記錄下來以便重放的機器。應用最廣的是磁帶錄音機。
2.比喻人云亦云﹑缺乏獨立思考的人。
1.收錄任用。
2.采用。
1.拘捕并治罪。
1.即札子。
1.記錄并上奏。
1.下垂貌。
1.用竹子等物編成的箱子。
1.奔忙貌。
1.鷺鷥。
1.《魏書.官氏志》"以伺察者為候官,謂之白鷺,取其延頸遠望。"后因以"鷺堠"指做伺察工作的人。
1.謂與鷺﹑鷗為友。比喻隱居生活。
1.植物名。通稱忍冬﹑金銀花。其花長瓣垂須,黃白相半,而藤左纏。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忍冬》。
1.漢枚乘《七發》"衍溢漂疾,波涌而濤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后因以"鷺濤"指波濤。
2.比喻人的才情。
1.指朝官的班次。
1.白鷺群飛有序,因用以比喻朝官的班次。
1.見"鷺序鴛行"。
1.即廈門。廈門別稱鷺門島。
1.白鷺的羽毛。古人用以制成舞具。
2.借指白鷺。
1.亦作"鷺鹓"。
2.二鳥群飛有序,因用以比喻班列整肅有序的朝官。
1.見"鷺鴛"。
1.謂與鷺﹑鷗相約結盟。比喻隱居者的生活。
1.野鵝。
1.山腳下的樹林。
1.猶歷歷﹐謂一一可數。
1.山麓和澤藪。
1.亦作"鎐硐"。
2.鑿通竹節。
1.嵌金飾的車轅端橫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