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新郎。
1.胡字的隱語。指胡人。
1.清代琺瑯彩器的通稱。有瓷胎﹑料胎(即玻璃胎)﹑銅胎﹑金胎之別,以瓷胎最為名貴。始于康熙時仿西方琺瑯器,故名琺瑯彩。雍正乾隆時,制益精美,古月軒本為當時豪家仿制的私款,后來內廷琺瑯彩器散出,見者以與古月軒仿制品相類,轉以古月軒作為琺瑯彩器的通稱。一說古月軒本蘇州名工胡學周設窯制作煙壺等料器之號,清帝南巡時發現其所制精美,詔赴京師制作。
1.指先秦漢語音韻。東漢時鄭玄言古今音異。北周沉重作《毛詩音義》,書佚,僅見于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詩.邶風下》。宋吳棫發明葉韻之說,元戴侗﹑明焦竑陳第等人力辨其非。宋鄭庠辨析古韻為六部,嗣后研究不斷深入,分部日趨精密。如章炳麟分古韻為二十三部,黃侃分為二十八部。王力考定《詩經》時代古韻為二十九部《楚辭》時代為三十部。參閱王力《漢語音韻學》和《音韻學初步》。
2.泛指古漢語(上古﹑中古)音韻。
1.古代的典章法度。
1.謂古人詩文所顯示出來的色彩與風貌。
1.見"古槎"。
1.昔日留下的車輪印跡。
2.比喻前人的行跡。
1.從前;過去的時代。
2.猶古人。
弦樂器,木制長形。唐宋時有十三根弦,后增至十六根,現發展到二十五根弦。也叫箏。
1.古板執著。
1.古拙質直。
1.古時的法式制度。
1.古雅質樸。
1.即草棉。
1.古文與籀文的并稱。
1.古代建筑物的遺磚。常由發掘而得。其上多有年款﹑圖案花紋,或吉祥語等,于考古﹑美術﹑書法皆有重要價值。磚,同"磚"。
1.指篆書。有大篆﹑小篆,通行于春秋戰國及秦代,故稱古篆。
1.指過時的妝束。對時妝而言。
古代式樣的服裝(跟‘時裝’相對)~戲。
古樸少修飾這幅畫氣韻~,可能出自名家之手丨這個石刻雖然形式~,但是很有藝術價值。
1.仍然。
1.指隸書以前的古代文字。
1.古子。仍然。
1.錯亂陳列。
1.疾行。
水流動的聲音或樣子水車又轉動了,河水~地流入田里。
1.擾亂和氣;損傷元氣。
1.水流貌。
1.波浪聲。
1.水涌流貌。
1.急流。
2.疾速地流淌。
1.象聲詞。多形容轉動聲。
1.擾亂。
2.治與亂。
3.混亂。
〈書〉埋沒。
1.汩沒,淪落。
1.急起。
1.水疾流貌。
1.淪喪。
1.淹沒沖劇。
1.惑亂湮滅。
1.治理。
1.多言紛擾貌。猶言輾轉相傳。
1.用當代語言解釋古代語言。
2.古言古義的解釋。
1.清代書院。在浙江杭州西湖孤山。嘉慶八年﹐阮元任浙江巡撫時創建﹐教學內容為經史疑義及小學﹑天文﹑地理﹑算法等。同治間﹐上海亦設詁經精舍﹐光緒初并入求志書院。
1.古言古語的解釋。
1.解釋古語。
2.古語的意義。
1.特指有關《詩經》研究的一門詳于訓詁而略于詩義的學問。
1.稻谷與稗草。
1.宋代七夕時民間流行的一種應時陳設。
1.謂以谷食充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