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壁廚"。
1.《后漢書.列女傳.鮑宣妻》"勃海鮑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嘗就少君父學,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裝送資賄甚盛。宣不悅……妻乃悉歸侍御服飾,更著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里。拜姑禮畢,提甕出汲,修行婦道,鄉邦稱之。"后遂用為修行婦道﹑甘于貧苦的典故。
1.執持。
2.執手,攜手。
1.管領。
2.官名。宋代州郡多設置提轄,或由守臣兼任,專管統轄軍隊,訓練教閱﹑督捕盜賊。
3.官名。宋代榷貨務都茶場﹑雜買務雜賣場﹑文思院﹑左藏東西庫皆置提轄官領之。
1.提線木偶的俗稱。
1.本謂人君觀天象而立法治國,引申指即帝位。
牽扶;攜帶。引申為扶植、提拔他提攜著孩子上車|提攜后輩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形容十分擔心、害怕他提心吊膽地走過獨木橋。
1.心提在口,幾乎要跳出來。形容恐懼。
1.書寫或排版時另起一行。
指出來以引起注意要不是你提醒,我肯定又忘了。
1.指木偶戲。
1.官名。宋崇寧二年在各路置提舉學事司,掌管州縣學政。金設提舉學校官,元有儒學提舉司。明置提學道。清設督學道﹑提學使等,俱簡稱提學。
1.把犯人從關押處提出來審訊。
1.摘出要領。
2.提出來的要點。
提拔提掖晚輩。
1.見"提掖"。
1.謂開會或商討問題時提出供討論的議案或意見。亦指所提出的建議。
2.泛指提出意見。
1.曲名。即《踏謠娘》。
2.唱《踏謠娘》曲調的歌女。唐常非月有《詠談容娘》詩。亦省稱"談娘"。
1.猶言口若懸河。
1.善于言談的僧人。
1.談論品評。
1.舌頭。借指談鋒。
1.游說之士﹔辯士。
1.講論學問。
1.敘述。
1.議論﹔談論。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裴仆射時人謂為言談之林藪。"劉孝標注引《惠帝起居注》﹕"顀理甚淵博﹐贍于論難。"后因以"談藪"指知識淵博﹐對答如流。
2.多人聚談之所。
1.訴說。
1.深邃貌。
列寧作于1915年。闡明辯證的發展觀與形而上學發展觀的根本區別,指出了辯證法的實質。闡明認識的辯證法問題,指出了辯證法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1.戰國齊陰陽家鄒衍(鄒﹐一作騶)其語宏大迂怪﹐故稱"談天"。《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裴髎集解引劉向《別錄》﹕"騶衍之所言﹐五德終始﹐天地廣大﹐盡言天事﹐故曰'談天'。"后專指以天人感應來解釋自然與人事的關系。
2.能言善辯。
3.聊天﹐閑聊。
4.看相算命。
1.談論天文地理。形容博學多識。
1.漫無邊際地閑談。
1.可談論的﹔可說之處。
1.見"談吐生風"。
1.談話機敏風趣。
1.談論精深微妙的道理。
1.交談慰解。
1.縱談之口。
1.《晉書.王衍傳》﹕"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衍甚重之。惟裴顀以為非﹐著論以譏之﹐而衍處之自若。"后以"談無"指談說"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的觀點。
1.晤談。
1.即拂塵。因多用犀角飾柄﹐故稱。
1.談經論藝的場所。
1.談笑游戲。
1.閑談。
1.在言談中羨慕﹑稱贊。
1.亦作"談?"。
2.說笑﹔又說又笑。
3.形容態度從容。
形容談話時興致高、生動有趣他談笑風生,使大家不再感到拘束。
1.唐杜甫《復愁》詩之六﹕"閭閻聽小子﹐談笑覓封侯。"后以"談笑封侯"形容博取功名很容易。
1.見"談笑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