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思慕敬仰。
1.即吳王膾馀。
1.見"吳歲"。
1.泛指吳地方言。
1.即長洲苑,吳王之苑。
2.吳地的園囿。因借指吳地或蘇州。
1.亦作"吳岳"。
2.古代山名。在今陜西省。
1.春秋吳國與越國的并稱。粵,通"越"。
1.春秋吳國與越國的并稱。
2.吳越兩國時相攻伐,積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敵。
3.指春秋吳越故地(今江浙一帶)。
4.五代十國之一。始祖錢閔,據有今江蘇省西南部﹑浙江省全部和福建省東北部,后降于北宋。
1.吳地民歌。
1.吳人與越人共乘一舟。《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孔叢子.論勢》"吳越之人,同舟濟江,中流遇風波,其相救如左右手者,所患同也。"后因以"吳越同舟"比喻雖有舊怨,但當同遭危難,利害一致之時,也須互相救助,共同努力。
1.春秋吳公子季札的省稱。曾歷聘魯齊鄭衛晉諸國,以博聞著稱,為春秋之賢者。
1.明庶吉士吳中行﹑趙用賢因張居正奪情視事,疏爭被杖,時稱"吳趙"。《明史.吳中行傳》"五人者(吳中行﹑趙用賢﹑艾穆﹑沈思孝﹑鄒元標),直聲震天下。中行﹑用賢并稱吳趙。"后吳地俗謂不擇言而亂語者為"吳趙"。
元代畫家。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今屬浙江)人。終身隱居不仕,教書賣卜為生。擅畫山水和墨竹,善用濕墨,豐潤渾厚,蒼莽郁茂,自成一派。與黃公望、王蒙、倪瓚并稱元四家”。著有《梅花道人遺墨》。
1.即月中之神吳剛。
2.三國魏人,以文名重于時。文帝為太子時,與之過從甚密。見《三國志》本傳。
1.今江蘇吳縣一帶。亦泛指吳地。
1.唐之包融﹑賀知章﹑張旭﹑張若虛四人同時知名,均吳人,故稱。
又名茱萸”。蕓香科。高大灌木或小喬木。羽狀復葉。嫩枝和葉上有軟毛。夏季開綠白色小花。果實紫紅色。分布于中國中部、南部和西南部。未成熟果實可入藥,能治胃寒疼痛、腹痛泄瀉等。
1.見"吳裝"。
1.亦作"吳妝"。
2.指中國畫的一種淡著色風格,相傳始于唐吳道子的人物畫,故名。
3.形容色彩淡雅者。
作家。祖籍廣東蕉嶺,生于臺灣新竹。曾任小學教員◇任《日日新報》、《臺灣新報》、《新生報》、《民報》記者。1949年起在機器工業同業公會任職。著有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短篇小說集《瘡疤集》、《泥濘》及詩集《風雨窗前》等。有《吳濁流全集》。
1.對戰國衛人吳起的敬稱。
2.南北朝時北人對南人的蔑稱。
電影導演。四川樂山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1982年入瀟湘電影制片廠任導演。執導的影片《候補隊員》、《晚鐘》分別獲金雞獎特別獎和最佳導演獎。其中《晚鐘》又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導演影片還有《歡樂英雄》、《陰陽界》等。
小說家。安徽涇縣人。畢業于清華大學。1932年參加反帝大同盟。建國后曾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有短篇小說集《一千八百擔》、長篇小說《鴨嘴嶗》(又名《山洪》)等。
1.我所愛的人。稱親友。
2.我所愛的人。稱妻子。
3.我所愛的人。稱戀愛對象。
1.我輩,我等。
1.猶我輩;我們。
1.我輩。
1.我輩;我類。
1.我。當,語助詞。
1.我的同鄉。
2.猶吾輩,吾儔。
3.我們的政黨。
1.我的學說或主張。
1.謂己之學術向東流播。《后漢書.鄭玄傳》"﹝玄﹞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后因用為感嘆己之學術東流或同道東去的語典。
1.猶我們。
1.春秋時家臣對其主人的稱呼。
2.對人的敬稱。常用于函札。
1.我家。
2.猶我。
3.我的同宗。
1.對自己后代之優秀者的愛稱。龍文,駿馬名。
1.舊謂《詩.周南.麟之趾》為頌揚周王室公子之作,后因以麒麟比喻優秀子弟。故稱美自己家族中子侄之秀出者為"吾家麒麟"。
1.喻指本家族子侄中有為者。
1.宋哲學家邵雍負盛名,晩年躬耕不仕,時人稱之為"吾家先生"。
1.盾名。
1.我的同僚。
1.我的屋舍。
1.猶我輩。
1.我們。
1.我。
1.猶我類。指與己地位對等者。
2.猶我類。指與己志同道合者。
1.復姓。吾,通"虞"。
1.即丘吾子。春秋時孝子。事詳漢劉向《說苑.敬慎》。
1.猶此人。
2.猶吾民。
3.猶我。
4.猶我輩,我們。
1.山名。即魚山。在今山東東阿縣。
1.謂己之生命。
2.對同輩或卑幼者的敬愛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