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玩笑;嬉笑。
2.譏笑。
1.襯里短衣的領子。
1.襯里袍子。
1.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宋代婦女通常的衣著。亦泛指衣服。
1.亦作"襦褏"。
2.襦襖袖子。
1.短衣與褲。亦泛指衣服。
2.見"襦裦歌"。
1.東漢廉范為蜀郡太守,政治清明,百姓富庶,時人作歌頌揚之"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褲。"后遂用"襦裦歌"作為對官吏惠民德政的稱頌。
1.同"襦裦歌"。
1.見"襦袖"。
1.短衣;短襖。亦泛指衣服。
1.粗麻短襖。
1.古代作通行證用的符帛。
1.捉拿﹑綁縛。
1.爬蟲。
1.蠕動聚集。
像昆蟲爬行那樣移動fc337扇潿|小腸不停地蠕動。
1.指爬行和飛翔的昆蟲。
1.慢慢地活動。
昆蟲爬行的樣子蠕蠕而┒|吳蠶始蠕蠕。
1.亦作"蝡蛇"。
2.傳說中的蛇名。
1.蟲爬行。
1.美酒。
1.魚名。
1.你們。
1.你們。
1.彼此以"汝爾"相稱。表示不拘禮;不以尊貴待之。
1.指古汝水堤岸。
2.《詩.周南.汝墳序》"《汝墳》,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后因以"汝墳"稱美教化廣被之國。
1.汝水的別稱。
1.見"汝南晨雞"。
1.古代汝南所產之雞,善鳴。
1.后漢宗資為汝南郡守,政事委功曹范滂,自己但畫諾而已◇因以"汝南諾"借指郡守不理政事。
1.東漢許劭,汝南平輿人,與從兄靖俱有高名,共好品評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因稱品評人物為"汝南評"。
1.術數家語。言人腹部有三壬,乃長壽之征。
1.三天。
2.一個月的第三天。
3.指三月三日上巳節。
1.三天失去聽覺。極言受震動之烈。
1.見"三日耳聾"。
1.指三月三日聚集在環曲水渠之旁進行的流觴宴飲活動。
1.形容話長。
1.舊時過門三日之新婦,舉止不得自專。因以喻行動備受拘束者。
1.宋時指廂軍和過多的官員﹑僧道。
1.指漢代的董仲舒﹑公孫弘﹑兒寬。《漢書.循吏傳序》"唯江都相董仲舒﹑內史公孫弘﹑兒寬,居官可紀。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務,明習文法,以經術潤飾吏事。"一說,指漢代的董仲舒﹑劉向﹑揚雄。見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名臣下.三名儒》。
1.古代后妃飼蠶之禮,謂之"三灑"。
1.謂三乘以三。
2.童謠名。
3.指三三徑。
4.三同﹑三讓﹑三虞的合稱。
1.即上巳節。古人于農歷三月三日有修禊之俗,故稱。
1.宋楊萬里于東園辟九徑,分植不同的花木,名曰"三三徑"。
1.三個兩個聚集在一起。形容數目不多。
1.猶言三三兩兩。
1.三個五個聚集在一起。
1.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建立民主政權時,實行的一種人員分配制度。即在政權機構中,中國共產黨﹑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2.指把全體成員分為三部分,分工明確,定期輪換的制度。
1.傳說中的三株桑樹。
2.三株扶桑。扶桑為古神木名,傳說日出其下,后因以"三桑"喻眾輔臣。
1.三種顏色。
2.三種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