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盜賊盤據的地方。
1.蠹魚身上的銀灰色粉。
2.魚類粉狀加工品。富含蛋白質和磷﹑鈣等礦物質及維生素,為精良飼料。質量較高者可供食用。
1.指書信。
1.泛指書信。
1.傳說中古蜀國帝王名。
2.魚和鳧。鳧,野鴨。
1.魚皮制的箭袋。服,通"箙"。
2.魚形。晉潘岳《西征賦》﹕"彼白龍之魚服﹐掛豫且之密網。"后以喻帝王或貴人微服。
1.即魚漂。
1.隋唐時朝廷頒發的符信,雕木或鑄銅為魚形,刻書其上,剖而分執之,以備符合為憑信,謂之"魚符",亦名魚契。隋開皇九年﹐始頒木魚符于總管﹑刺史,雌一雄一。唐用銅魚符,所以起軍旅,易官長;又有隨身魚符,以金﹑銀﹑銅為之,分別給親王及五品以上官員,所以明貴賤,應征召。
1.指書信。
1.魚類聚集之處。
1.見"魚釡塵甑"。
1.《后漢書.獨行傳.范冉》"﹝范冉﹞遭黨人禁錮,遂推鹿車,載妻子,捃拾自資,或寓息客廬,或依宿樹蔭。如此十余年,乃結草室而居焉。所止單陋,有時糧粒盡,窮居自若,言貌無改,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塵范史云,釜中生魚范萊蕪。'"范冉字史云,桓帝時曾任萊蕪長◇以"魚釜塵甑"謂貧窮得無糧可炊。
1.魚鲞。
1.漁夫。
2.青蚨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二.青蚨》。
1.同"魚埠"。
1.魚稅。
1.魚的腹腔。
2.謂葬身魚腹,淹死。語本《楚辭.漁父》"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磅?"
1.見"魚竿"。
1.亦作"魚桿"。
2.釣竿。
1.魚脂;魚油。舊時常用以作燈火燃料。
1.漁人唱的民歌小調。
1.魚皮。
1.漁船。
1.即魚鼓。
1.魚骨,魚刺。
1.亦作"魚鉤"。
2.釣魚的鉤子,多呈彎勾狀。
1.鳥類的一屬。嘴長而尖,有的種類頭部有冠狀的羽毛。常棲息在小溪附近的樹上,捕食水中魚蝦。
1.漁具。編竹成簍,口有向內翻的竹片,魚入簍即不易出。
1.門如魚笱。比喻險要關隘。
1.猶長眠。指死。
1.謂長享正命。
1.永遠記住,不遺忘。
1.永久的法度。
1.長久;永久。
2.永遠終止。
3.特指生命永遠終結。
1.漫長的白天。
1.長住;長存。
1.樓房之間有棚頂的通道。
2.兩旁有墻或其他障蔽物的馳道或通道。
3.院落中用磚石砌成的路。
4.走廊;過道。
1.古代掌管徭役的官。
1.樓房之間有棚頂的通道。
2.院落中用磚石砌成的路。
1.吟誦;歌唱。
1.同"詠月嘲風"。
1.歌頌贊嘆高尚的品德。
1.亦作"詠謌"。
2.吟詠歌頌。
1.見"詠歌"。
1.《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后遂以"詠歸"作為很多人聚合一起吟詩作賦之典。
1.吟詩作畫。
1.吟唱。
1.歌詠仁德。
1.詠的是"桑"﹐而實際說的是"柳"。喻借題傳情。
1.指漢班婕妤以扇為喻﹐寫詩自傷故事。班失寵后作《怨詩》﹐謂裁齊紈素為扇﹐"團團似明月"﹐深得君王喜愛﹐常在君王手中﹔一旦秋節至﹐涼風起﹐遂"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絶"。詳見《玉臺新詠》卷一。
2.泛指失寵而哀傷。
1.吟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