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言語不慎,招致羞辱。
詞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如腳”和足”、徐”和慢”。
1.意義相同的字。
1.一同商議。
2.特指中人,為雙方介紹﹑作證之人。
1.戰國時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辯論題,認為事物中存在小同異和大同異兩種。人們對不同事物的認識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這種認識上的同或異,為小同異;而萬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離不開存亡變化,又有完全相異的一面,即各自的變化又不一樣,此為大同異。
2.相同與不同。
3.指同于世與不同于世;同于己與不同于己。
4.謂差異,不同。
5.異議。亦指立異議。 6.引申指有異志,叛亂。 7.指異于己的觀點﹑見解。
1.共事。謂一同參戰。
1.同縣。
1.見"同義語"。
1.音調相和。
2.聲音相同。
3.比喻說同樣的話。
4.同一讀音。
1.語音相同而意義不同的詞。如"驚奇"和"旌旗","功課"和"攻克","食油"和"石油"等。
1.音律相同。比喻關系密切。
1.猶同僚。
1.《書.皋陶謨》"百僚師師,百工惟時……同寅協恭,和衷哉。"孔傳"使同敬合恭而和善。"此皋陶在帝舜前對禹所說的話◇用為同僚恭謹事君,共襄政事之典。
1.謂憂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1.見"同游"。
1.亦作"同辺"。
2.同車。形容親密無間。
1.同類。
1."同日而語"的略語。
用完全相同或大同小異的語詞來下定義。是一種錯誤的定義。如將報幕員”定義為報幕的人員”之類。
1.猶言同在一處。
1.同心;同一愿望。
2.有共同愿望的人。
1.同居諫垣。指同為諫官。
1.指水流同一源頭。
2.謂事物的來源相同。
1.音義相關,由同一語源孳生的詞或詞素。如"背"和"負"。在漢語中,有雙聲的,如"柔"和"弱"(同義),"明"和"滅"(反義);有疊韻的,如"剛"和"強"(同義),"寒"和"暖"(反義)。
1.有同一源頭﹑流向。比喻同一,統一。
1.謂起始﹑發端相同而趨向﹑終結不同。
1.見"同源異流"。
1.音﹑義相同或相近,屬同一語源的字,如"古"和"故","志"和"識"等。
1.《詩.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氛氛。"朱熹集傳"同云,云一色也。將雪之候如此。"因以為降雪之典。
1.共同乘坐車或船。
1.《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鄭玄箋"澤,褻衣近污垢。"后以"同澤"用于軍人相稱或借指軍中共事。
1.同道者。謂思想﹑行為一致。
2.比喻統一。
1.一同飲酒。
1.謂共枕而寢。多指夫妻生活。
1.共知。
2.猶參佐。
3.官名。稱副職。宋代中央有同知閣門事﹑同知樞密院事,府州軍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軍事。元明因之。清代唯府州及鹽運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為官稱,州同知稱州同,鹽同知稱鹽同。
1.指朝臣一同當值。
2.指一同當值者。
1.謂有共同職守者。指僚屬。
1.主旨相同。
1.對年齡大于自己的年輕男同志的親昵稱呼。多流行于南方老革命根據地。
1.治理方法相同。
清朝皇帝。即愛新覺羅·載淳”。廟號穆宗,年號同治。滿族。1861-1875年在位。即位時年僅六歲,由顧命八大臣輔佐。不久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實行垂簾聽政”。1873年親政,仍由慈禧掌權◇病死。
1.謂本質相同。
1.猶同歸。
2.謂同樣效命。
3.神態相同。
1.同一種族;同一民族。亦指同種之人。
《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后以同舟共濟”比喻齊心協力戰勝困難。
1.比喻命運相同,利害一致。
1.比喻同遭逆境。
內外由相互絕緣的同軸心導體構成的電纜內導體為銅線,外導體為銅管或網。電磁場封閉在內外導體之間,故輻射損耗小,受外界干擾影響小。常用于傳送多路電話和電視。
1.指同一屬相者。
1.指丈夫或妻。
1.明代指同時被薦舉而授官者。因名列同一咨文,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