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為懷才不遇者感傷。
文體名。指讀書時摘記要點、心得或隨時記錄所聞所見的文字。古時稱小木簡為札,將文字一條一條記在札上,稱為札記。清代姜宸英有《湛園札記》,盧文fe55S小讀城札記》,趙翼有《廿二史札記》等。
1.不呼自來以演唱佐酒的下等妓女。
1.亦作"札癘"。
2.因瘟疫而死亡。
1.舊時官府撰擬公文的吏員。
1.見"札厲"。
1.猶纏束。
1.在手臂上刺上圖案花紋,用顏色涂之。
1.蒙語的音譯。意為法令。《元朝秘史》釋為"法度"﹑"軍法"。亦有"法律"﹑"條例"﹑"政治"等義。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蒙古部始有札撒。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蒙古汗國建立后,漸趨完備,設專人執掌,立"青冊",以畏兀兒字記蒙古語,逐漸演變為成文法,稱"札撒大典"。每逢新汗即位﹑諸王集會﹑軍隊調動等國家大事,均聚眾頒讀,按律遵行。在現代蒙古語中,此詞只有"政權"﹑"政務"﹑"政府"等義。
1.原西藏地方政府官員品級名。源自蒙古語札薩克(執政官)。清代沿用于西藏。起初地位高于噶倫,后降至噶倫以下而略高于四品。其中有僧有俗,按慣例僧官札薩列于俗官札薩之前。
1.蒙語的音譯。源出"札撒"一詞,意為"支配者"﹑"尊長"。清代蒙古地區旗長的稱呼。內屬蒙古各旗一般不設,外藩蒙古各旗由清政府就旗內王公中委派一人充任,直隸理藩院,受中央監督。解放后只保留旗的稱謂,相當于縣,取消札薩克,設旗長。
1.因疫病死亡。
1.指災害。
1.牢靠,穩固。
2.確實。
1.手張開而不能自由伸縮的一種病。亦比喻醉態。
1.猶言動手動腳。形容不規矩﹑不穩重。
1.牒,公文。
2.指寫在簡牒之上。
3.簡策。
1.《宋稗類鈔.文苑》"宋景文修唐史好以艱深之句,歐公思所以諷之。一日大書其壁曰'宵寐非禎,札闥洪休。'宋見之曰'非夜夢不祥,題門大吉耶?何必求異如此。'"后用以嘲人作文用語故作艱深古奧。
1.舊時官府委派差使的公文。
1.即札付。
1.眨眼。喻時間極短。
1.文稿蠹蝕,琴音沉寂。謂物在人亡。
1.象聲詞。
2.疊音詞綴。表示程度深。
1.猶書函﹑書套。
1.駐扎。
1.官府中用來上奏或啟事的一種文書。
1.猶便函。
1.纏足。
1.太平軍中口語。矛的槍頭。
1.謂麥子﹑高粱﹑豆子等農作物收割后,在場上用磙子碾壓脫粒。
2.指用碌碡壓平打谷場和曬糧食的場院。
1.軋軋作聲之車。
1.委曲之辭。
1.方言。壓路機。
2.鐵路上巡查或檢修用的車子。大多用電瓶或柴油機作動力。
1.傾軋排擠。
將鋼錠或鋼坯加工成鋼材的各種工藝方法的統稱。常用的方法有軋制、鍛造、擠壓、拉拔等。其中以軋制為主,按軋制時金屬的溫度可分為熱軋與冷軋。
1.軋鋼用的機器。主要由幾組軋輥構成,鋼坯通過軋口就變成一定形狀的鋼材。
1.扎鋼機上的主要裝置,是一對轉動方向相反的輥子,兩個輥子之間形成一定形狀的縫或孔,鋼坯由縫或孔中通過,就軋成鋼材。
1.長遠貌。
1.分離棉子和棉絮用的機器。上面有一個帶鋸齒的圓筒,圓筒轉動時,把棉絮撕下,使與棉子分開。
也稱軋鋼機”。在旋轉著的軋輥之間對金屬進行壓力加工的機械設備。主要由工作機座(裝有軋輥等)、原動機和傳動機構組成。按軋輥數目可分為二輥式、三輥式、四輥式和多輥式;按用途可分為初軋機、型鋼軋機、線材軋機、鋼板軋機等。
1.亦稱"軋空頭"。
2.資本主義國家和舊中國交易所中,有力多頭常用的一種操縱市場﹑獲取暴利的方法。其法為對某一投機對象的來源暗中加以控制,使空頭于交割時無法獲得其應交數量,只得在價格上滿足多頭要求的條件下,忍痛進行了結。此時空頭受軋,急圖脫身,而多頭則任意抬價,獲得暴利。
1.見"軋空"。
1.指軋鋼機上軋輥的兩個輥子之間形成一定形狀的縫口或孔口。鋼坯經由軋口中通過,就軋成鋼材。
1.象聲詞。形容物體磨擦或受壓力后而發出的聲音。
1.強制勒逼。
1.亦作"軋鑠"。
2.輾壓,滾壓。
3.傾軋,欺凌。
1.碾軋朝露。謂早行。
1.本為山名。《新唐書.逆臣傳上.安祿山》"安祿山,營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為覡,居突厥中,禱子于軋犖山虜所謂斗戰神者,既而妊。及生,有光照穹廬……母以神所命,遂字軋犖山。"后因指安祿山。
1.方言。在擁擠的情況下爭購食米。
1.磨滅。
1.猶超越,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