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蒙語的音譯。意為法令。《元朝秘史》釋為"法度"﹑"軍法"。亦有"法律"﹑"條例"﹑"政治"等義。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蒙古部始有札撒。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蒙古汗國建立后,漸趨完備,設專人執掌,立"青冊",以畏兀兒字記蒙古語,逐漸演變為成文法,稱"札撒大典"。每逢新汗即位﹑諸王集會﹑軍隊調動等國家大事,均聚眾頒讀,按律遵行。在現代蒙古語中,此詞只有"政權"﹑"政務"﹑"政府"等義。
1.見"文縐縐"。
1.借指文章。因古人文章多裝成卷軸﹐故云。
1.即拂塵。
1.見"文縐縐"。
1.亦作"文??3473"。亦作"文謅謅"。
2.舉止斯文貌。
1.文縐縐。
1.灌木名。南燭之赤者。生江東。株高三五尺﹐葉類苦楝而小﹐冬生紅子作穗。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南燭》。
1.樂歌名。取以文祝于神求延年益壽之義。
1.彩色磚。
1.向上司申報的文書。
2.指訴狀。
3.字據﹐軍令狀。
1.文舞的隊列。因古舞皆成行綴﹐故名。
1.文職。
1.謂家臣奴仆與主人同居官職。語出《論語.憲問》"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僸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1.指周文王的子孫。《書.立政》"繼自今﹐文子文孫其勿誤于庶獄庶慎﹐惟正是乿之。"孔傳"文子文孫﹐文王之子孫。"一說為守文之子孫。見孫星衍疏◇泛用為稱美帝王的子孫。
1.有文理的梓樹﹐為良木美材。
①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②文章文字流暢。
1.用詩文闡發的禪理。
1.一個國家或民族對其通用文字的改革。在我國﹐主要指對漢字的改革﹐有些少數民族也有文字改革問題。
1.以詩文相交的朋友。
1.酷愛寫文章的癖好。
1.研究文字的起源﹑發展﹑性質﹑體系及其形﹑音﹑義關系﹑正字法以及個別文字的演變情況等的學科﹐是語言學的一個部門。
1.謂文人間把酒賦詩論文。
中國封建帝王以臣下和文人的奏章、書札、作品中的片言只語為罪名進行鎮壓的冤獄。明太祖和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曾大興文字獄。
1.以文章交往而結成的因緣。
1.備受尊崇的文章宗伯。
2.明清時稱提學﹑學政為文宗。亦用以尊稱試官。
1.清代專藏《四庫全書》的書閣之一。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在今江蘇省鎮江市的金山寺。咸豐三年(1853年)毀于火。
1.官府文書。
1.彩色絲帶。
1.帝堯始祖之廟。
2.泛指太祖廟。
3.繼業守文之祖。
1.文彩盛貌。
1.指華麗的辭藻。
1.形容一點兒也不動。
1.皺紗。
1.細浪。
物體上的條紋柳桉木的紋理很清晰。
1.皺紋;條紋;紋理。
1.有紋理的木材。
1.器物上的花紋裝飾。
1.細紋。借指極為細微的痕跡。
1.形容一點兒沒有動。
1.見"紋絲不動"。
1.西方封建貴族用以表示家族身份的圖案標志。
有聲望,顯達不求聞達于諸侯。
1.聽到音訊或傳聞。
2.探聽消息。
1.聽到風聲即起響應。
1.聽到風聲就逃跑。
1.見"聞風而起"。
1.一聽到消息就來。形容行動迅速。
1.聽到一點風聲就嚇破了膽。形容對某種力量的極度惶恐。
1.見"聞風破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