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迷信,以占卜能預知吉兇。未卜先知,形容有先見之明。
1.海邊。
1.海邊。
1.《書.禹貢》"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孔傳"錯雜非一種"◇因稱各種海味為海錯。
褐藻的一種,生長在海底的巖石上,形狀像帶子,含有大量的碘質,可用來提制碘、鉀等。中醫入藥時叫昆布。
海洋中的島嶼。
1.海路,海上航道。
德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1386年創建于海德堡。設有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地理、科學醫學、理論醫學、臨床醫學、制藥、現代哲學、哲學歷史、法律、經濟和社會學、東方研究和考古學、德語、日耳曼語文、漢學、神學等系。
童話。丹麥安徒生作。的女兒是海底世界的小公主,她能在海中無憂無慮地活上三百年。但她向往人世,便忍受很大的痛苦把自己的魚尾換成人腿,并熱戀上一位王子。然而王子要與別人結婚,她唯有刺死王子,才能恢復原形避免死亡。可她不忍傷害王子,寧愿犧牲自己,投入海中化為泡沫。
海底起伏形態的總稱。主要包括大陸架地貌、大陸坡地貌、大洋底地貌。有淺灘、珊瑚礁、磨蝕臺地、海底峽谷、海嶺(海底山脈)、海底平頂山、海盆、海溝等多種地貌形態。
一種解釋洋底地殼形成的學說。認為地幔物質從洋底地殼中的分裂帶(洋中脊)中不斷涌出,冷卻為洋底新地殼,原來的洋底地殼則隨之而向兩側擴張。是從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為板塊構造說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比喻極難打到。也說大海撈針。
長篇科幻小說。法國凡爾納作于1870年。尼摩船長設計建造了一艘奇特的潛艇,搭救了生物學家阿龍納斯等人后,一起開始海底旅行。他們從太平洋出發,經過珊瑚島、印度洋、紅海、地中海,歷經艱險,進入大西洋,一路看到許多罕見的海生動植物。最后,終于到達挪威海岸。
又稱海嶺”、海脊”。底中規模巨大、狹長綿延的高地。一般在海面以下,有的峰頂露出水面形成島嶼。著名的有大西洋海嶺等。
北美洲西印度群島中的島國。瀕加勒比和大西洋。面積278萬平方千米。人口690萬(1993年)。首都太子港。境內3/4為山地。熱帶氣候。以農業為主。主產咖啡。
1.一種兇猛而珍貴的鳥。屬雕類。產于黑龍江下游及附近海島。
1.泛稱江海。
1.海藻的一種。因纖細多枝如發,故名。
以色列北部重要海港和工商業中心。人口225萬(1984年)。天然良港,能泊遠洋海輪。中東石油輸出港之一。工業有煉油、化肥、軍火等部門。水陸交通要站。洋博物館著名。為旅游勝地。
1.猶四海。極言廣遠之地。
在沿海地區和領海內布置的防務。
海盜。
①海上刮的風。②氣象學上指沿海地帶白天從海洋吹向大陸的風。
1.指海上警報。古時邊境有敵入侵時,即舉火煙報警。
1.沿海地區。亦指邊疆。
1.謂海上的霧氣。
1.亦作"海?"。
2.海中各種蛤類的總稱。
1.謂海味貢品。
深度超過6,000米的狹長的海底凹地。兩側坡度陡急,分布于大洋邊緣。如太平洋的菲律賓海溝、大西洋的波多黎各海溝等。
1.即貝子。軟體動物的一種。
1.海估。
1.古代戰船名。
對出入國境的一切商品和物品進行監督、檢查并照章征收關稅的國家機關。
爬行綱,海龜科。長可達1米多。頭頂有一對前額鱗。四肢如槳,前肢長于后肢,內側指、趾各有一爪。頭、頸和四肢不能縮入甲內。主要以海藻為食。生活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到陸地上產卵,孵出幼體。肉可食,脂肪可煉油。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1.傳說的海中神怪。
1.見"海島"。
1.即長毛絨。割絨毛織物。用兩種經紗(毛經紗和地經紗)和緯紗交織而成。地經紗(多用麻或棉線)和緯紗(多用棉線)交織成地布,而毛經紗在地布上構成9-11毫米的毛絨。
1.唐李白《秋夕書懷》詩"海懷結滄洲,霞想游赤城。"本托意仙游◇以"海懐霞想"謂遠游隱居之思。
1.猶海宇。
1.指佛教盛大的集會。
水兵穿的橫的藍白條紋相間的汗衫,圓領,長袖。
1.海船。檝,船槳。
又稱海嶺”、海底山脈”。大洋底部狹而長的高地。如大西洋海脊,長達數千千米。兩側坡度較陡。一般在海面以下,有的峰頂露出海面,形成斷續分布的島嶼,如阿留申群島、琉球群島等。
指沿海地區和沿海域萬里~。
1.指與海連接的地方。
〈方〉辣椒。
1.本指突出于海中的狹長形陸地,常形容極遠僻的地方。
2.許地山有短篇小說《海角底孤星》。
3.用海螺殼作的號角。
1.見"海角天涯"。
1.傳說中一種能使海水變為甘泉的寶器。
在海上作戰的軍隊,通常由水面艦艇、潛艇、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兵種及各專業部隊組成。
主要在海洋上空執行作戰任務的海軍兵種。由岸基航空兵和艦載航空兵組成。按其任務分為轟炸、殲擊、強擊、反潛、偵察、運輸、雷達等部隊。具有遠程作戰、快速機動和猛烈突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