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廣東舊稱與外國商人貿易的經紀人為"宨氈"。即英語merchant的粵語譯音。
1.舊時迷信者燒紙祭神,以求吉利或感謝神的保佑。
1.見"燒煉"。
1.用含有硅酸鹽的巖石粉末與純堿混合,加上顏料,加熱熔化,冷卻后凝成的一種玻璃狀物體。多用以制造器皿或手工藝品。
1.金屬冶煉爐。
1.舊時迷信的人稱"財神"為"路頭菩薩",祭財神消災求福,謂之"燒路頭"。
2.比喻送禮求情。
1.元代俗語。指大祭。
1.指辦理喪事,安葬死者。
2.見"燒埋銀"。
1.見"燒埋銀"。
1.亦稱"燒埋錢"。
2.辦理喪事﹑安葬死者的錢。
1.食品名。用不發酵的面粉制成很薄的皮,包餡,頂上捏成折兒,然后蒸熟。
1.比喻非常緊迫。
1.指火牛陣。戰國后期,燕軍攻破齊國◇齊將田單乘敵松懈,在千馀頭牛角上縛兵刃,尾上縛葦灌油,夜間以火點燃,使牛猛沖燕軍,并以五千勇士隨后沖殺,結果大敗燕軍,收復失去的七十馀城。見《史記.田單列傳》。
1.方言。謂臉上發熱發紅。
加熱或蒸餾液體用的儀器,一般用玻璃制成。有蒸餾燒瓶(圖一)、圓底燒瓶(圖二)、三角燒瓶(圖三)、三口燒瓶(圖四)等。
1.猶眼紅。
1.指鍋釜之類燒煮東西的器具。
2.用火燒熱器皿。
1.焚化紙錢。
1.焚化紙錢。
1.見"燒錢"。
1.拿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塌美好的事物。
1.焚燒;焚毀。
2.猶殘害。
1.焚燒。
1.燒指。佛教徒自燒其手,以示懺罪獻身。
2.棘手,難以處理。
1.燒熔。
1.將樹木枝干燒制為炭。
1.一種原始耕作法。芟除田中雜草,草干枯后,焚燒以為肥料。
1.比喻急躁的性子。
1.一種耕作法。播種前焚燒田地里的雜草和莊稼的殘剩部分用作肥料。
1.信佛者以身供養于佛。自燒其頭,以示虔誠。
1.舊時禮神拜佛,信徒爭上第一爐香,以示虔誠,稱"燒頭爐香"。
1.唐以來士子登第或官吏升遷的慶賀宴席。
2.唐時大臣初拜官向皇帝獻食。
3.喻顯達。
1.喻洞察事物。
1.向神祇等焚化奉獻品。
1.舊俗禮拜神佛的一種儀式。禮拜時把香點著插在香爐中,表示誠敬。
2.為取其香氣或清雅而燃香。
3.比喻為求人辦事而請客送禮。
1.喻指好動機換來了壞效果。
1.謂強烈地刺激人的精神。
2.猶心急如焚;煩惱。
3.指胃部燒灼的感覺,多由胃酸過多,刺激胃粘膜引起。
4.方言。謂蔬菜的菜心因病害而萎黃。
1.即茶炊。用銅鐵等制的燒水的器具,供沏茶用。參見"茶炊"。
1.《北史.陳奇傳》"﹝游雅﹞取奇注《論語》﹑《孝經》燒于庭內。奇曰'公貴人,不乏樵薪,何乃燃奇《論語》?'"后以"燒薪"謂著作沒有價值,只能當柴燒掉。
1.即烤鴨。
1.燒樹枝令生煙。表示燒香。藏族敬神的方式。
1.燒制過的硯。研,同"硯"。
1.耀眼。
2.衣物被火燒成的窟窿。
1.以火烤煨石硯或燒制陶硯。亦指煨過的石硯或燒制的陶硯。參閱宋米芾《硯史》。
2.謂自愧文不如人而欲自燒其硯,不復寫作。《晉書.陸機傳》"君苗見兄文,輒欲燒其筆硯。"
1.方言。燒火做飯的燃料。
1.亦作"燒燕"。
2.烤熟的燕肉。傳說龍嗜食之。
1.指唐時士子登第或升遷時的賀宴。
2.經過烹調﹑作為食品的羊肉。
1.煉制丹藥。
2.煎藥。
1.燒毀使成為平地。
1.即燃燒彈。參見"燃燒彈"。
1.燃點銀燈。
2.指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