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眉飛色舞。形容興高采烈。
1.清代官民有冤屈,經地方最高級官署審判仍不能解決時,可赴京向都察院及步軍統領衙門控訴,謂之"京控"。
1.古城名。在今江蘇鎮江市。公元209年,孫權把首府自吳(蘇州)遷此,稱為京城。公元211年遷治建業后,改稱京口鎮。東晉﹑南朝時稱京口城。為古代長江下游的軍事重鎮。
1.《晉書.郗超傳》"時愔在北府,徐州人多勁悍,溫恒云'京口酒可飲,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后用為名酒的典實。
1.猶京都。
1.高丘大阜。
2.指皇陵。
1.亦作"京雒"。
2.洛陽的別稱。因東周﹑東漢均建都于此,故名。
3.泛指國都。
1.見"京洛"。
1.見"京洛塵"。
1.國門。指國都。
1.即司隸校尉『武帝時始置,負責京師一帶的治安,相當于州刺史。魏晉以后司隸校尉所轄區域改州,稱"司州"。
1.指國都。
1.指北京話。片,也寫作"撇"。
1.經瓶。盛酒的大瓶。
1.猶京畿。
1.京都所鑄的錢。
2.舊時北京通行的錢。
指北京語音。
從北京到秦皇島。長299千米。晉煤外運的重要通道之一。1983年通車,并已電氣化。
1.對京堂的尊稱。
1.京觀。
1.指皇宮。亦借指京城。
1.糧倉。
從北京經天津到遼寧沈陽。長859千米。分段筑成。其中1881年興建的唐胥(唐山礦區至胥各莊)段長10千米,為中國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1912年全線通車。初名京奉鐵路,1928年改北寧鐵路。1949年后改今名。現與沈哈鐵路合稱京哈鐵路。
1.古代中央各部的統稱。
1.西漢京房創立的今文《易》學。京房曾學《易》于孟喜的門人焦延壽,以通變說《易》,好講災異。今存《京氏易傳》三卷。
1.國都,京城。
2.國都的交易市場。
1.清末京官所戴的一種窄檐兒的禮帽。
1.謂王室。
1.戰國時楚國的高臺。《戰國策.楚策四》"異日者﹐更羸與魏王處京臺之下﹐仰見飛鳥。"鮑彪注"京﹐高也。"一說為臺名﹐吳師道補正"或臺名。"
1.清代對某些高級官員的稱呼。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國子監及大理﹑太常﹑太仆﹑光祿﹑鴻臚等寺的長官,概稱京堂。在官文書中稱京卿,一般為三品﹑四品官。中葉以后,成為一種虛銜。
1.茶名。
從北京市昌平到內蒙古通遼。長836千米。1977年筑成。溝通華北和東北鐵路網的干線之一。
1.謂科舉時代在京城舉行的考試。
(~兒)北京風味;北京地方特色~小吃 ㄧ~十足的電視劇。
1.猶華夏,謂全國。
1.國都所轄之縣。泛指京畿。
1.復姓。晉有京相璠。著《春秋土地名》三卷。見《新唐書.藝文志一》。
1.清代各省向朝廷上交的餉項。
1.宋代制度,高﹑中級官員每年可向朝廷薦舉選人,經過磨勘改為京官。薦舉選人改為京官有名額限制,一個名額稱一"京削"。
1.京師的太學。
1.華美;入時。
1.京都。
1.見"京韻大鼓"。
1.京兆尹。
指久住北京老于世故而油滑的人。
1.鯨魚。京,通"鯨"。
1.猶京話。
1.大糧倉。
1.京都地區。
1.即京官。
從北京到原平。長419千米。北京通往山西的鐵路干線,對山西煤炭外運起重要作用。1971年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