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圣人之徒"。
1.謂屈指數盡。
1.指著太陽。
2.猶指日。謂為期不遠。
1.旁證博引。
1.即扳指。射箭時套于拇指用以鉤弦之具。
1.要訣。
1.猶指摘。
2.指名挑選。
1.依靠。
1.指定期限。
1.謂故弄玄虛。
1.就某人某事向司法部門提出控告。
1.哄騙。
1.歸類,依據類型。
1.謂相互推委,逃避責任。
1.指望;期望。
1.指點列舉。
指定計算機的操作和操作數或操作數地址的一組字符代碼。由操作碼和地址碼組成。可被中央處理機理解和執行。操作碼規定計算機操作的性質,地址碼指出操作數所在地址和操作結果要送往的地址。參見指令系統”。
一臺計算機所能執行的各種不同類型指令的總和。即一臺計算機所能執行的全部操作。不同計算機的指令系統包含的指令種類和數目也不同。一般均包含算術運算型、邏輯運算型、數據傳送型、判定和控制型、輸入和輸出型等指令。
國家下達的帶有強制性質的,執行單位必須保證完成的計劃。實行計劃管理的一種形式。旨在保證國家重點建設任務的完成和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用較廣。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指令性計劃的作用和范圍逐步縮小。
1.見"指鹿為馬"。
指著鹿說是馬。《史┘恰で厥薊時炯汀吩厙爻趙高欲為亂,想試探群臣是不是跟隨他,就稱鹿為馬,二世笑道丞相誤也,謂鹿為馬。”趙高問群臣,群臣或言馬,或言鹿◇趙高便陷害了言鹿的臣子◇用以比喻有意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1.見"指鹿為馬"。
1.猶望塵。
2.指引道路。
1.猶要旨。
1.議論。
1.戰國時名家公孫龍提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白馬非馬"等命題,討論名與實之間的關系。《莊子.齊物論》則謂"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謂世界是一個統一體,應各任自然,不分彼此﹑是非﹑長短﹑多少◇遂以"指馬"為爭辯是非﹑差別的代稱。
2.見"指鹿為馬"。
1.猶解惑。謂指點使不迷惑。
1.猶知名;著名。謂其人之名受人注意。
2.猶知名;著名。謂詩文﹑技藝等受人注意。
3.指出姓名。
4.指出罪名。
1.指出其人的姓名。多指對人公開批評或攻擊。
1.扯淡,說謊。
1.知會,通知。
1.見"支機石"。
1.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天上織女。
1.傳說為天上織女用以支撐織布機的石頭。《太平御覽》卷八引南朝宋劉義慶《集林》"昔有一人尋河源,見婦人浣紗,以問之,曰'此天河也。'乃與一石而歸。問嚴君平,云'此支機石也。'"一說,其人為漢代張騫,謂騫奉命尋找河源,乘槎經月亮至天河,在月亮見一女織,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織女取支機石與騫。見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引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
1.收支會計之事;財用。
2.籌劃。
1.支給接濟。
1.猶抵擋。
2.支撐,支起。
3.支撐物體的架子。
1.支援邊疆。
1.四肢。
2.指四肢關節。
3.從屬次要之事。
4.細碎,繁瑣。
5.謂意外的麻煩。
即肢解”。古代割裂四肢的一種酷刑。現多比喻外力將某完整的東西分割成碎塊某些西方國家妄圖支解中國。
1.借用。
2.借貸;預支。
1.謂才喝一杯酒即預付酒宴費。
1.主力部隊以外的別部。
1.抵抗。
1.形容詞詞尾。見于元曲。
1.指人體的脈絡。
2.毒草狼牙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狼牙》。
1.稱漢末﹑三國時僧人支謙。月支國人,于東漢末遷居吳地,從吳孫權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到孫亮建興二年(公元253年),譯出《大明度無極經》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為著名的佛經翻譯家。其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間技藝亦多所精究,時人諺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小是智囊。"參閱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魏吳錄》﹑宋道誠《釋氏要覽·稱謂》。
2.指晉代高僧支遁。
3.泛稱僧人。
1.猶支屬。
1.見"支楞"。
1.亦作"支楞楞"﹑"支楞楞爭"。象聲詞。狀金屬﹑琴弦等的清脆聲。
2.亦作"支棱"。挺起,豎著。
3.高傲自負。
1.見"支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