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福運昌隆。
1.見"戲班"。
1.見"戲萊衣"。
1.海報的舊稱。
1.戲曲劇本的舊稱。
1.隨意戲作的詩文書畫。
1.戲弄兵器。
2.即象戲。古博戲的一種。
1.輕侮戲弄。
1.亦作"戲彩"。
2.《藝文類聚》卷二十引漢劉向《列女傳》"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采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啼"◇用為孝養長輩之典。
1.指春秋末楚國老萊子穿五彩衣為嬰兒狀以娛父母之事。
1.表演雜技﹑戲曲的場所。
1.俳優。古代以樂舞諧戲為業的藝人。
1.亦作"戲謿"。
2.嘲笑。
1.見"戲嘲"。
1.在車上表演雜技。
2.供表演雜技的車。
1.謂兒戲。語本《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嬰兒相與戲也,以塵為飯,以涂為羹,以木為胾,然至日晩必歸餫者,塵飯涂羹可以戲而不可食也"。
1.根據戲曲中某個場面而繪畫或雕塑的人物形象。多印成年畫,亦有制成工藝品的。
1.戲曲中唱詞和說白的總稱。
1.逸樂怠惰。
1.開列劇目和演員姓名的單子。
1.游蕩。
1.演戲者的職業道德。
1.詼諧;開玩笑。
2.調戲。謂以輕佻言行狎弄人。
1.戲侮褻瀆。
即魔術”。中國的傳統戲法叫古彩戲法”。
1.演員化妝的房間。猶今言后臺。
1.謂戲弄新娘。猶今之鬧新房。
1.劇場的舊稱。
1.見"戲鴻堂帖"。
1.明董其昌所刻叢帖名。取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鐘繇書意氣密麗,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語義。摹刻平生所見晉唐以來法書,共十六卷。初為木刻,后毀于火,重摹刻石。故所傳拓本有兩種。亦省稱"戲鴻"。
1.猶戲言。
1.幻術;虛幻。
1.伏羲的別稱。戲,通"羲"。
1.有旗的戟。
1.謂擺酒演戲。
1.賭具和游戲用具的統稱。
2.演戲的道具。
由演員扮演角色,為觀眾表演故事情節的藝術。是以文學、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成分的綜合,按作品類型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等,按題材可分為歷史劇、現代劇等。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戲劇(英文drama)即指話劇。
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藝術手段之一。用以體現角色的身份、年齡、性格、民族和職業特點,并顯示劇中特定的時代、生活習俗和規定情境等。在中國戲曲中習稱行頭”。
1.謂離奇﹐不平常。
1.指專門陪主人尋歡作樂的人。
1.原謂春秋末楚國老萊子穿五色斑斕之衣,扮小兒之狀以娛雙親◇作為孝養父母之典。
1.娛樂。
1.表演雜技戲曲的樓臺。
1.漫不經心的言論。
2.佛教語。謂非理﹑無義的言論。
1.馳馬取樂。
2.戲馬臺的省稱。
1.古跡名。在江蘇省銅山縣南。即項羽涼馬臺。晉義熙中,劉裕曾大會賓客賦詩于此。
2.古跡名。在河北臨漳縣西。又名閱馬臺◇趙石虎所筑?;呐_上施放響箭,作為軍騎出入的信號。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濁漳水》。
3.古跡名。在江蘇省江都縣。臺下有路,名玉鉤斜,是隋代埋葬宮女的地方。見《嘉慶一統志.揚州府二》。
1.戲曲演出的節目。
1.方言。稱組織戲班的人,即班主。
1.亦作"戲嫚"。
2.輕慢,不莊重。
1.喜歡看戲或唱戲而入迷的人。
1.假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