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致使雙足痿痹。《文選.枚乘》"出輿入輦,命曰躡痿之機"唐李善注"《呂氏春秋》'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曰佁躡之機。'高誘注'佁,至也。'"今本《呂氏春秋.本生》作"命之曰招躡之機。"高誘注"招,至也。"北齊劉晝《新論.防欲篇》"身安辺駟,命曰召躡之機。"案,"佁躡"﹑"招躡"﹑"召躡"義同。清畢沅《呂氏春秋校正》"躡者,痿躡,過佚則血脈不周通,骨干不堅利,故為致躡之機括。"一說謂雙足痿痹不能行。清王念孫《呂氏春秋校本》據《文選》李注改"招"為"佁",謂"佁之言待也﹑止也,故不前謂之佁。佁躡謂痿躡不能行之病。"
1.一種頭尾不顯著的簡陋小船。
挖土用的機器,由起重裝置和土斗構成,常用來進行大量土方挖掘工程,也用于露天礦開采。也叫電鏟。
1.翹尾巴。
1.打洞。
1.謂昆蟲始生時穿穴而出。
1.亦稱"掘柘枝"。
2.舞曲名。
1.見"掘柘詞"。
1.挖地道的士兵。
1.指木椽﹑木樁之類的木料。
1.謂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1.猶希冀。
1.挑剔;苛責。觖,通"抉"。
1.不滿足貌。
〈書〉因不滿意而怨恨。
1.快跑。
1.尥蹶子。騾馬等跳起用后蹄向后踢。
1.舊傳為瑞獸,君主仁孝則出現。
1.搖動的樣子。
1.春秋地名。在今河南省項城縣西南。
1.謂獸之角。厥,其。《書.泰誓中》"百姓懔懔﹐若崩厥角。"孔穎達疏"以畜獸為喻﹐民之怖懼﹐若似畜獸崩摧其角然。"《孟子.盡心下》"若崩厥角稽首。"后因用"厥角"指以額觸地。
1.中醫學名詞。手足厥冷,也叫"手足逆冷"﹑"四逆"。指手足四肢由下而上冷至肘膝的癥狀。有寒熱之分??梢娪趥p厥證﹑疝等病癥。參閱《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
1.中醫學病癥名。指手足厥冷。
2.中醫學病癥名。指胸腹劇痛,兩足暴冷,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的病癥。參閱《靈樞.癲狂》。
3.中醫學病癥名。指久久頭痛的一種。參閱《素問.奇病論》。
1.短尾。
1.中醫學名詞。經脈名稱之一。是陰氣發展的最后階段,開始重新向陽的方面轉化的過程。包括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厥陰肝經。參閱《素問.至真要大論》,又《陰陽離合論》。
2.中醫學名詞。經穴名。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咳嗽胸悶等。參閱《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3.中醫學名詞。六經病之一。厥陰病為陰陽消長﹑邪正進退的重要關鍵,常出現寒熱錯雜的癥候。上熱下寒者,有消渴,胸脘部灼熱疼痛,饑而不欲食,下利,吐蛔等證。厥熱勝復者,可預測病情的進退,厥多熱少為病進,厥少熱多為病退。參閱漢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1.蟲名。即蟩蛁,蜻蛉蟲的別稱。
1.中醫學病癥名。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逾時蘇醒的病癥。有以六經脈形癥立名的巨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厥,見《素問.厥論》。又有暴厥﹑寒厥﹑熱厥﹑尸厥﹑薄厥﹑煎厥等名稱。見《素問.厥論》,又《大奇論》,又《生氣通天論》等篇。也指四肢寒冷。見漢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來又有痰厥﹑食厥﹑氣厥﹑血厥﹑蛔厥﹑暑厥之分。
1.棄絕塵俗。
1.極其喜愛。
1.陡峭的岸。
1.見"絶吭"。
1.見"絶版"。
1.亦作"絶板"。
2.書籍印刷后毀版不再印行。
1.停筆。
2.死前最后所寫的文字﹑作品等。
3.指絕妙無比之詩文書畫。
1.陡峭的山壁。
1.《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絶。"后因以"絶編"為孔子讀《易》的典故。
2.猶絕學。
3.猶殘編。
1.折斷臏骨。
1.過人的才能。
1.從長的地方截取一部分接補在短的地方。本指計量國土縱廣而言。
1.見"絶長補短"。
1.見"絶長補短"。
1.亦作"絶膓"。
2.斷腸。
1.見"絶腸"。
1.見"絶唱"。
1.亦作"絶倡"。
2.指詩文創作上的最高造詣。
1.腳不沾塵土。形容奔馳神速。
2.超脫塵俗。
3.猶絕跡,不見蹤跡。
4.良馬名。
1.格言。恪,通"格"。
1.恭敬忠誠。
1.我國古代鮮卑等族可汗妻的稱號。
1.恭謹遵守。
1.卓異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