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中的花名。因花開光華四照,故名。語本《山海經.南山經》"《南山經》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搖之山……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郭璞注"言有光焰也。若木華赤,其光照地,亦此類也。"袁珂校注"華,光華。"
1.指春秋時宋司馬桓魋拔樹欲害孔子之事。《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案"拔樹"后皆作"伐樹"。
《詩·魏風》篇名。詩中指責奴隸主貴族霸占奴隸們的勞動成果,是一群吃白食的寄生蟲,表達了奴隸階級對統治者的憎惡和憤慨。
1.伐木燒炭。
1.《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召伯輔佐周武王,德政行于南國,百姓相戒勿剪伐其所憩之棠樹◇遂以"伐棠"謂大臣未能如召伯之建功立業,以至國滅身亡。
1.吳鼓吹曲名。凡十八句,其十句句四字,八句句三字。
1.桅身心。
1.見"伐性之斧"。
1.比喻桅身心的事物。
1.謂聯合觀點或利益相同的人以攻擊異己。
1.功績和資歷。
2.指記功簿冊。
1.《后漢書.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招聘隱逸,與參政事,無為而化。視事二年,輿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賊,岑君遏之。'"后因以"伐枳"為頌揚官吏善政的典故。
1.夸耀自己的才智。
1.謂討伐有罪的君主,撫慰受難的百姓。
1.見"伐罪吊民"。
1.方言。土塊。
〈方〉①翻耕出來或掘出的土塊。也叫垡頭。②指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一~ㄧ那一~。
1.方言。經翻耕的土地。
1.罰罪斷獄。
處吠所犯的罪行不相當。多指處罰過重。
1.古代集市犯令者罰納的錢款。
1.鞭刑。
1.罰酒計數的籌牌。
1.據以治罪的法典。
1.謂拜訪隱逸者。
1.拜訪交談。
1.謂查考圖籍。
1.求婚。
1.訪查緝捕。
1.查訪﹐考察。
1.訪求收集。
1.訪問和接待。
訪問故舊、故地尋根~。
1.古代學官。
1.尋訪﹑游覽。
1.請教音樂知識。
1.研求歷數。
1.訪求﹔尋求。
1.指掃墓。
1.探討各種論說。
1.《詩.周頌.訪落序》﹕"《訪落》﹐嗣王謀于廟也。"毛傳﹕"訪﹐謀。落﹐始。"鄭玄箋﹕"成王始即政﹐自以承圣父之業﹐懼不能遵其道德。故于廟中與群臣謀我始即政之事。"后因以"訪落"謂嗣君與群臣謀商國事。
2.謂訪求失落之物。
1.訪尋﹔尋找。
1.謀議。
1.訪求征募。
1.舊時官府發出的粘貼有緝捕罪犯的公文的牌子。用作緝捕的憑證。
1.訪問貧苦的老百姓。
1.看望親戚。
2.猶說親。
1.拜訪親友。
1.向賢智者咨詢。
1.探訪勝地美景。
1.經查訪得到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