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耍脾氣。
1.泛指黃河以北地區。
1.燕子筑巢所銜的泥;燕巢上的泥。
2.燕子銜泥筑巢。
1.設宴送行。
1.亦作"燕昵"。亦作"燕嫟"。
2.私下親近。
3.親昵;親熱。
4.指親昵的人。
1.見"燕昵"。
1.《禮記.樂記》"宋音燕女溺志。"孔穎達疏"燕,安也;溺,沒也。言宋音所安唯女子,所以使人意志沒矣,即前溺而不止是也。"后以"燕溺"謂過分寵愛。
1.安寧。
1.舊時幻術名。
1.謂安于女色。
1.輕慢朋友。
1.見"燕辟"。
1.指戰國時燕國和齊國◇亦泛指其所在地,即今河北﹑山東一帶。
1.指日常生活用品。
2.古代行燕禮時所用的食器。
1.古代帝王居息的宮室。
2.泛指閑居之處。
3.指臥室。
4.公馀休息;睡眠。
1.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遠大者的抱負¤鵠,天鵝。
燕雀在堂上筑屋,自以為很安全,卻不知房子將焚危及自己。比喻身處險境而木然不知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燕雀處堂,自以為樂。
1.見"燕雀處堂"。
1.同"燕雀安知鴻鵠志"。
1.《淮南子.說林訓》"湯沐具而蟣虱相吊,大廈成而燕雀相賀,憂樂別也。"謂燕雀因大廈落成有棲身之所而互相慶賀◇用作賀人新屋落成之語。
1.比喻淺薄的見識。
1.比喻簡陋的廬舍。
1.燕京。
1.同"燕雀安知鴻鵠志"。
1.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東漢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領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記漢威德。見《后漢書.竇憲傳》。
2.泛指邊塞。詩文中敘建立邊功時,常引用之。
3.指漢班固所撰《封燕然山銘》。亦泛指歌頌邊功的詩文。
4.古地名。
1.漢班固為竇憲作《封燕然山銘》,記其功勛◇以"燕然筆"指歌頌戰功的文筆。
1.亦稱"燕山銘"。
2.指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時,班固所撰的《封燕然山銘》。亦泛指歌頌邊功的文字。
1.東漢竇憲領兵大破北匈奴刻石勒功之處。亦借指邊塞。
1.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以"燕然石"指建立邊功的記功碑。
1.指歌頌邊功的文字。謂在邊塞戰爭中建立功勛。
1.指自天津市薊縣東南綿延而東直至海濱的燕山山脈。
2.指燕然山。亦借指邊塞。
3.指戰國時筑黃金臺招賢的燕昭王。
4.宋宣和四年改燕京為燕山府◇以指燕京,即今北京市。
1.見"燕然銘"。
華北平原北側的山脈。在河北省和北京市境內,在潮白河河谷和山海關之間。拔500~1000米,主峰霧靈山海拔2116米。北京的軍都山為其分支。
1.見"燕然石"。
1.見"燕然頌"。
1.宴飲。
1.給與筵席等賞賜。
2.宴飲觀賞。
3.指玩賞。
1.宴席。
1.古代射禮之一。指宴飲之射。
2.泛指宴飲作樂。
1.《論語.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邢昺疏"言孔子燕居之時體貌也。申申夭夭,和舒之貌。"后稱尊者閑居為"燕申"。
1.燕地的音樂。
1.燕山所產的一種類似玉的石頭。
2.亦稱"燕珉"。《太平御覽》卷五一引《闕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臺之東,歸西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端冕玄服以發寶,華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盧胡而笑曰'此燕石也,與瓦甓不異。'主人大怒,藏之愈固。"后以"燕石"喻不足珍貴之物。
3.用為自謙凡庸之詞。
4.指燕然石。
1.妄視無用之物為珍寶。
1.古代帝王﹑大夫﹑士﹑庶人日常的午餐和晩餐。
1.戰國時燕國的國都。
2.指燕京。即今北京市。
1.《史記.刺客列傳》"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后以"燕市悲歌"表現朋友間的情誼以及惜別的情懷。
1.宴飲時陪侍。
1.假托粉飾。
1.燕巢。比喻家國。
2.佛教徒坐禪修煉的屋宇。
3.燕窩的別名。
1.安適。
1.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體態輕盈,唐玄宗貴妃楊玉環體態豐滿,肥瘦不同,均以貌美著稱。因以"燕瘦環肥"比喻體態不同而各擅其美,風格不同而各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