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眾口;眾人的議論。
1.互相招呼著聚集起來。
2.指結伙為盜。
1.呼叫同類;召喚同伴。
1.召喚同伴。
1.謂聚眾作亂。
1.高聲命令。
1.《后漢書.黨錮傳序》"汝南太守宗資任功曹范滂,南陽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為謡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謂為官不辦事只坐嘯畫諾而已◇以"嘯諾"喻為官清閑,無事可做。
1.撮口吹聲的技巧。
1.即阮公嘯臺。又名阮籍臺。在今河南尉氏縣東南。
1.猶長嘆。
1.仰天呼嘯。形容激動﹑奮發的樣子。
1.以葉片置于口中吹奏。《舊唐書.音樂志二》"嘯葉,銜葉而嘯,其聲清震,橘柚尤善。"或曰卷蘆葉為之,形似笳首。參閱《通典.樂四》。
1.長嘯哀嘆。
2.猶嘯歌。
1.嘯聚;招引。
1.即狖。長尾猿。因其善嘯,故稱。
1.傳說唐廣德中,有孫恪者,游洛中一大第,見袁氏女,遂納為室◇十余年,攜二子至峽山寺。袁氏欣然易服理妝,詣老僧,乃持一碧玉環獻僧,曰"此是院中舊物。"僧初不曉,及齋罷,有野猿數十,悲嘯捫蘿而躍,袁氏惻然,俄命筆題詩曰"剛被恩情役此心,無端變化幾湮沉;不如逐伴歸山去,長嘯一聲煙霧深。"乃擲筆于地,遂裂衣化為老猿,追嘯者躍樹而去。老僧方悟,曰"此猿是貧道為沙彌時所養……碧玉環者,本訶陵胡人所施,當時亦隨猿頸而往。"見唐裴铏《傳奇.孫恪》◇因以為典,稱野猿為"嘯云侶"。
1.見"嘯咤"。
1.同"叱咤風云"。
1.呼喚;召喚。
1.謂以指夾唇吹之作聲。
1.謬誤﹐與實理相違。
1.大言貌。
1.同"效顰"。
1.拼死效力。
1.謂教與學相互促進。
1.猶些章。
1.小貌。
2.少許,一點兒。
3.片刻,一會兒。
1.少許,一點兒。
1.見"些個"。
1.方言。細小。
1.少許,一點兒。
1.片刻,一會兒。
①副詞。略微些微有點頭痛。②一點兒些微薄禮。
1.細小;微小。
2.稍許;略微。
3.少許。
1.象聲詞。風雨聲。
1.見"些須"。
一點點;少量些許東西。
1.哀痛之辭。
1.悼辭。因其仿《楚辭.招魂》以"些"字煞句,故稱。
1.見"些子"。
1.亦作"些仔"。
2.少許,一點兒。
1.少許,一點兒。
1.即盆景。元丁鶴年有《些子景為平江韞上人賦》詩。
1.古時人初死,用柶撐其齒使不閉合,以便于飯含。柶,禮器。
1.插進。
1.一種土炮。
1.泛指殯殮。
1.軍事術語。是向敵方實行中央突破時所采取的攻擊形式。即以強大的兵力兵器構成楔子般的隊形,向敵方薄弱之處突擊,穿破敵人陣地。
①一頭粗厚一頭薄削的木片,插入縫隙中使物固定這兒還有點松動,楔個楔子進去。②元代雜劇中加在最前面或兩折之間的片斷,作為劇情的開端或銜接。也指長篇小說之前的引子,以引出正文。
1.方言。歇工;休息。
1.謂罪行在案而未被法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