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西王母所居瑤池有桃樹﹐三千年一結實『武帝時﹐東方朔嘗三次偷食之。事見《漢武故事》◇以"竊桃"為凡人分享仙家福分的典故。
1.鹿皮巾。
1.鹿的筋腱。肴饌中珍品。亦用作中藥。
1.牡丹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牡丹》。
1.如鹿一樣聚居。
1.即山梨。
1.即谷蠡。匈奴藩王封號﹐權位在單于下。
1.猶粗食。
1.亦作"鹿櫨"。古時引以下棺或置井上以汲水的滑車或絞盤。
2.見"鹿盧劍"。
1.三國魏明帝造凌云臺成,誤先釘榜,未題署,以籠盛韋誕,轆轤長絙引上,使就榜題,去地二十五丈,韋誕危懼,戒子孫絕此楷法◇用以為典。
1.道教所說的登高涉險的用具。
1.見"鹿盧"。
1.鹿車前的橫木。借指鹿車。
1.平凡。
2.車輪轉動聲。引申謂奔走于道途。
3.忙碌。
1.形容平庸,無作為。
1.鹿和馬。
2."指鹿為馬"的略語。
1.古城門名。
2.鹿門山之省稱。在湖北省襄陽縣◇漢龐德公攜妻子登鹿門山,采藥不返◇因用指隱士所居之地。
1.隱士。亦泛指文人雅士。
1.見"鹿蝱"。
1.亦作"鹿虻"。
2.小蟲名。
1.據(jù)《列子.周穆王》載,春秋時,鄭國樵夫打死一只鹿,怕被別人看見,就把它藏在坑中,蓋上蕉葉,后來他去取鹿時,忘了所藏的地方,于是就以為是一場夢◇以"鹿夢"比喻得失榮辱如夢幻。
1.謂得失榮辱猶如夢幻,使人迷惑。
1.鹿和鹿子。泛指鹿。
1.鹿皮所作的覆苓。用以擋風塵。
1.鹿鳴叫。
2.古代宴群臣嘉賓所用的樂歌。源于《詩.小雅.鹿鳴》。據(jù)清代學者研究,《鹿鳴》的樂曲至兩漢﹑魏﹑晉間尚存,后即失傳。《儀禮.大射》﹕"小樂正立于西階東﹐乃歌《鹿鳴》三終。"三國魏嵇康《琴賦》﹕"若次其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鹍雞》﹑《游弦》。"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一﹕"古曲音辭存者四﹕曰《鹿鳴》﹑《騶虞》﹑《伐檀》﹑《文王》。"后科舉時代﹐以舉人中式為賦鹿鳴。
3.指鹿鳴宴。
4.借指科舉考試。
1.指參加科舉考試的人。
1.見"鹿鳴宴"。
1.鹿皮制的衣服。隱士或術士往往著之。
1.泛指鹿皮大衣。
1.鹿拉的車。
1.佛經(jīng)中所說的仙女。事見《雜寶藏經(jīng).鹿女夫人緣》"有國名婆羅柰國中有山﹐名曰仙山。時有梵志﹐在彼山住﹐大小便利恒于石上◇有精氣﹐墮小行處﹐雌鹿來舐﹐即便有娠。日月滿足﹐來至仙人所﹐生一女子﹐端正殊妙﹐唯腳似鹿﹐梵志取之養(yǎng)育長成……此女足跡﹐皆生蓮華。"
1.鹿的皮。古代用作酬賓的禮物。
2.見"鹿皮冠"。
1.《漢書.食貨志下》"上(漢武帝)與湯(張湯)既造白鹿皮幣,問異(顏異)。異曰'今王侯朝賀以倉璧,直數(shù)千,而其皮薦反四十萬,本末不相稱。'"后以"鹿皮蒼璧"謂本末不相稱。
1.見"鹿皮翁"。
1.古人設于座旁之小桌。倦時可以憑倚。鹿皮作成,隱士所用。
1.鹿皮制作的夾衣。
1.亦稱"鹿皮公"。
2.傳說中的仙人名。
1.鹿肉及骨所制的醬。
1.鹿行的小徑。
1.指鹿在夏天新生淺毛的皮。
1.鹿皮做的大衣。常用為喪服及隱士之服。
1.穿的是粗陋的皮裘,而且不完整。形容生活儉樸。
雄性梅花鹿或馬鹿等未骨化的幼角。是一種強壯滋補劑。性溫,味甘咸。能益腎助陽、補益精血、強筋健骨。主治陽痿、遺精、腰膝酸軟等癥。
1.邊塞。
1.如鹿一樣奔散。
1.鹿和豬。比喻山野無知之物。
2.比喻愚蠢的人。
3.比喻好群聚的人們。
1.蟱頤山上鹿群聚集之處。
1.像鹿那樣驚疑﹑警惕地注視。
1.傳說中的獸名。
1.即菩提樹。也譯作阿沛多羅樹。釋迦牟尼在此樹下得道成佛。
1.見"鹿死不擇音"。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