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鹿車前的橫木。借指鹿車。
①軍隊中相當于師或團的一級組織。②軍隊作戰時的臨時編組。
1.對付,應付。
2.支吾答對;對答。
3.應酬接待。
1.撥付發給。
1.發放。
1.支用﹑花費。
2.日常費用。
1.分割,分解。
2.古代碎裂犯人肢體的一種酷刑。
3.處置;安排。
4.支使;分派。
5.支付;付給財物。 6.分辯。 7.猶分支。
1.亦作"支分族解"。
2.把肢體與關節一一分開。節,關節。族,骨節交錯盤結之處。比喻剖析義理,詳盡中肯。
1.見"支分節解"。
1.分解肢體;剁成碎塊。猶言碎尸萬段。
1.見"支父"。
1.輔助根本的枝葉。引申為輔弼﹑支脈等。
1.亦稱"支甫"。亦稱"支伯"。
2.古代賢士,全稱為子州支父。或說姓子名州,字支父。
1.付出,付給。多指付款。
貨幣的職能之一。貨幣用來清償欠款時作為延期支付手段的職能。多為賒帳買賣而引起,逐步擴大到支付工資、利息、租稅等。
1.親屬。
1.亦作"支干"。
2.支,地支;干,天干。古代以支干相配紀日,后亦用以紀年月。
1.肢體肌膚。支,"肢"的古字。
1.供給,支付。
1.打更;守夜。
2.指打更守夜的人。
1.即晉高僧支遁。字道林,時人也稱為"林公"∮內林慮人,一說陳留人。精研《莊子》與《維摩經》,擅清談。當時名流謝安﹑王羲之等均與為友。
2.泛稱高僧。
1.晉高僧支道林愛養鷹◇用以為典。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支道林常養數匹馬。或言道人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余嘉錫箋疏"《吳郡志》九云支遁庵在南峰,古號支硎山,晉高僧支遁嘗居此。剜山為龕,甚寬敞。道林喜養駿馬,今有白馬磵,云飲馬處也。庵旁石上有馬足四,云是道林飛步馬跡也。"后用以為典。
1.供應。
1.不能表白。《墨子.親士》"分議者延延,而支茍者詻詻焉。"一說為"交敬"之誤。見孫詒讓間詁。
1.猶言肢體。
2.猶骨肉。指親人。
1.肢體骸骨。謂尸體。
1.障礙。
1.應付。
1.處置;應付。
1.猶寄興。
1.心愿;志向。
1.微弱。《禮記·樂記》"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王引之《經義述聞·禮記中》"'志'亦'微'也。'志'與'職'古字通。《說文》職,記微也。"孫希旦集解"愚謂志微,《漢書·樂志》作'纖微'是也。纖微,謂樂音纖細而微眇也。"一說"志微,意細也。"見鄭玄注。
1.即墓志銘。
1.謂表示喜悅。清張問陶有《重陽京兆榜發志喜》詩。
1.見"志向"。
人們在某一方面決心有所作為的努力方向。具有不同世界觀和人生觀的人有不同的志向。無產階級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并以此作為最遠大的志向。從個人來說,志向主要通過選擇職業來體現,個人應選擇社會需要的、最能發揮個人特長的職業作為志向,并為實現志向而努力奮斗。
1.心氣。
2.專心;誠心。
1.志向和操行。
2.志意得行。
1.性情。
1.專心求學。語本《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2.借指十五歲。
1.志向與事業。
2.專心其職業。志,通"識"。
1.猶志節。
2.意義。
1.記載奇異之事。
1.思想;精神。
2.意愿。
3.猶意志。
1.猶志得意滿。
1.猶器識。
1.欲念。
①志向和愿望這是我一生的志愿|使祖國繁榮富強,是我們幾代人的共同志愿。②有志于并情愿;自愿志愿軍|志愿救護隊|我志愿當一名教師。
1.自愿服兵役的士兵。
①招收志愿人員參加軍隊承擔軍事任務的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革命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至1955年7月以前,一直實行此兵役制。1984年5月規定實行義務兵役制為主體的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②英、美等國對以雇傭方式招募兵員補充軍隊的募兵制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