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朱熹集傳"此隱居自樂而無求者之詞。言衡門雖淺陋,然亦可以游息。"衡門,衡木為門,指簡陋的房屋◇遂用"棲衡"指隱居。
1.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也稱"大辰"﹑"大火"。
1.商業同行組成的行會。
2.較大的商店。
1.殷墟。指商代故都朝歌,在今河南淇縣。
1.秋季。
1.傅說初版筑于傅巖之野,后被商王武丁舉以為相。見《書.說命上》◇以"商巖"比喻在野賢士。
1.指商紂之子武庚在周武王死后,聯合奄﹑徐﹑薄姑等東方諸部落舉行的大規模武裝叛亂。
1.指孔子弟子子夏(卜商)與子游(言偃),兩人都擅長文學。
戰國時期政治家。衛國人。本姓公孫。秦孝公任用他實行變法。公元前356年(一說前359年)和前350年兩次頒布新法獎勵耕織;廢除貴族世襲,按軍功大小給予爵位等級;推行連坐法;建立縣制;廢井田制,準許土地買賣;按丁男征賦;統一度量衡制。變法奠定了秦強盛的基礎。因封地在商(今陜西商縣東南),號商君,因稱商鞅。孝公死后,被誣陷,車裂而死。著有《商君書》,今存二十四篇。
1.戰國時秦國量器。青銅制。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變法時所造標準量器。銘文三十二字,容積為20
2.15毫升。
1.傳說中的鳥名。據云,大雨前,常屈一足起舞。
1.人體穴位名。在手大指和次指的內測。
2.即商山。
1.在全國或一定地區內從事商品流轉和服務職能的各種商業及服務業經營機構的總體。
在商品交易中采取延期付款或預付貨款方式而相互提供的信用。它是商品經濟中最早產生的信用形式。商業信用一般表現為記帳信用和票據信用兩種形式。
以經營工商業存放款為其主要業務,并以利潤為主要經營目標的金融機構。早期的商業銀行主要辦理工商業存、貸和票據貼現等業務,后逐漸向全能化和多樣化發展?,F在一般都根據其資本實力,參與證券投資、中長期信貸、消費信貸、租賃、信托和房地產等業務。
1.用于商品流通過程中的資本。
1.秋葉。
1.指商鞅與管仲。管仲,名夷吾。
1.謂商量如何適當處理。
1.夏商的青銅禮器。泛稱極其珍貴的古董。
1.商量討論。
2.猶建議。
1.秋意;秋氣。
1.五音之一。亦指旋律以商調為主音的樂聲。其聲悲涼哀怨。
1.唐詩人元結,少居商馀山,著《元子》十篇,自稱元子。見《新唐書.元結傳》◇以"商余"泛指元氏鄉里。
1.五音中的商聲和羽聲,亦泛指曲調。
1.國家之間締結的通商條約。
2.商量約定。
1.秋云。
1.劇烈的商業競爭。
1.商店招牌。
1.商量探討。
1.宮苑名。
1.《左傳.桓公十一年》"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后用"商周"比喻兩者難以匹敵。
1.習商禮而任司祭的人。
1.放蕩兇悍。
1.形容行路身正而步快。
1.杯酒。
1.田間為保墑用的水渠。
1.田壟。
1.土壤濕度的情況。
1.見"鬺烹"。
1.亦作"鬺亨"。
2.謂烹煮牲牢以祭祀。
1.頭發下垂貌。
2.植物枝葉下垂貌。
3.引申為物下垂貌。
4.毛發散亂貌。
1.亦作"鬺?"。亦作"鬺?"。
2.毛發下垂貌。
3.比喻草木枝葉下垂貌。
4.毛發散亂貌。
5.比喻草木枝葉散亂貌。 6.頭發美。亦比喻花草茂盛佳美。
1.衣服。
1.衣襟。
1.鮮明美盛的樣子。
1.見"裳帷"。
1.亦作"裳幃"。
2.帷裳,即車圍子。
3.即帷堂。古行喪禮時設于堂上用以分隔內外的帷幕。
1.裳與衣。亦泛指衣服。
1.猶坰外。
1.猶坰外。亦指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