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無視法紀。
2.沒有辦法。
1.夸耀賣弄。
1.公開的排擠。
2.顯示并夸耀。
1.著名的人物。
1.太平天國前期,諸王世子與天王第三子以下均稱千歲。王長兄世子稱"顯千歲"。
1.顯明淺近。
1.明顯貼切。
1.謂使雙親榮顯。
1.《孝經.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后以"顯親揚名"指使雙親顯耀,名聲傳揚。
1.顯露真情。
1.謂顯著的吉慶征兆。
1.宋代皇帝郊祀時所乘車輿。自唐顯慶中傳之,故稱。
副詞。表示情況十分明顯這場雪顯然對莊稼有利|風調雨順,今年顯然又是個豐收年。
1.有名聲的人。
1.顯要的職位。
1.顯赫榮耀。多指仕宦。
2.指顯學。顯赫的學派。
3.興旺繁榮。
1.顯明;顯著。
1.猶巷議。
1.謂民間。
1.于里巷中議論是非。
1.大街小巷間人們的議論。語出漢張衡《西京賦》"街談巷議,彈射臧否。"
1.民間歌謠。
1.在街巷中進行短兵相接的戰斗。
1.指宦官。
1.小街道;胡同。
2.指狹窄的通道。
1.謂鄰里鄉黨。
1.頸項和背脊。
2.謂相互比較。
1.謂前后相顧。
2.形容來往之人連續不斷。
1.《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后遂用作典故。以"項別騅"吟詠主人與坐騎的深情。
1.指袁世凱。袁原籍河南省項城縣,故稱。
1.形容良馬善解人意。
散文篇名。明代歸有光作。項脊軒是作者的書齋名,文中回憶了作者少年時代在此刻苦攻讀的情景和親人們的音容笑貌,用筆簡練而描寫傳神,語句不多而感情深厚。全篇寫來似不經意,讀之卻回味無窮。
1.謂挽發髻于頸后。
1.圍巾。
1.脖子。
1.在今浙江紹興西南二十里,世傳為項羽流寓之處。
①套在脖子上垂掛胸前的鏈形首飾,多用金銀或珍珠制成。②短篇小說。法國莫泊桑作于1884年。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鉆石項鏈,不料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她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鏈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后得知所借的項鏈原是一串假鉆石項鏈。
1.肥大的頸項。《詩.小雅.節南山》﹕"駕彼四牡﹐四牡項領。"毛傳﹕"項﹐大也。"鄭玄箋﹕"四牡者﹐人君所乘駕﹐今但養大其領﹐不肯為用。喻大臣自恣﹐王不能使也。"漢劉向《新序.雜事》﹕"夫久駕而長不得行﹐項領不亦宜乎?《易》曰﹕'臀無膚﹐其行赼趄'﹐此之謂也。"晉葛洪《抱樸子.嘉遯》﹕"空谷有項領之駿者﹐孫陽之耳心也。"后用以比喻放縱不羈﹐不聽使用。
2.指頸。
3.比喻頭等;首要。
4.比喻要害之地。
1.語本《詩.小雅.節南山》"四牡項領。"鄭玄箋"四牡者,人君所乘駕。今但養大其領,不肯為用。喻大臣自恣,王不能使也。"后因以"項領成"形容頸脖挺硬,挾勢驕人,目中無人。
1.事物分成的門類。
1.掩浦的別名。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項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后因名其地為"項浦"。
1.兒童或某些民族的婦女套在脖子上的環形裝飾品。多用金銀等制成。
1.相傳漢明帝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博問群臣,此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之曰佛,飛行虛空,身有日光,殆將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使者張騫等人于大月支寫佛經四十二章,并在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事見漢牟融《理惑論》◇遂用作典故。
1.指項籍。
1.脖子下縮。形容畏懼。
1.項目;某一事項內。
1.《戰國策.秦策五》"甘羅曰'夫項槖生七歳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歳于茲矣!君其試焉,奚以遽言叱也?'"后以"項橐"代稱早慧的兒童。
1.指項籍。秦末下相人,字羽。從叔父梁在吳中起事,梁敗死,籍領其軍。秦亡,自立為西楚霸王,繼與劉邦爭天下◇漢王用張良﹑陳平計,圍籍于垓下,至烏江自刎。見《史記.項羽本紀》。
1.人頸后部低凹處。
1.指頸部。
2.某款目之內。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原名德隆,湖北武昌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參加領導二七大罷工。1928年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30年底到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中共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副主席。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任中共中央蘇區分局書記、中央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留在贛粵邊地區,領導南方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后,任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中被叛徒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