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說話多而吸引人娓娓動聽|娓娓而談|執手論文,娓娓竟日。
1.指在衙門當差的人。迓,通"衙"。
1.迎接。
1.唐宋時官衙的衛兵。迓,通"衙"。
1.方言。狹窄的山口。多為進山通道必經之處。
1.形容嬌嬈多姿。
2.借指美女。
3.象聲詞。
1.古代少女的一種發式。
1.姐妹丈夫的互稱。俗稱連襟。
1.婢女。
1.亦作"挜擺"。
2.把持;擺布。
1.見"挜靶"。
1.強賣。
1.強賣。
1.謂強行將貨物賒欠與人又逼討價款。
1.強迫人買,強賣與人。
1.拉關系;強行結交。
1.昆蟲名。即蚜蟲。農業害蟲之一。
1.宋時百戲之一。
1.用光石碾磨紙張﹑皮革﹑布帛等物,使緊密光亮。
2.砑光帽的省稱。
3.眉來眼去;調情戲謔。
1.見"砑絹帽"。
1.一種壓印圖畫的紅色箋紙。
1.即砑紅箋。
1.壓印有圖畫的信箋。
1.一種以金砑碾于器物上的工藝。
1.用砑光絹制成的舞帽。
1.一種碾光的有花紋的絲織品,供書寫用。
1.一種砑光的絲織品。
1.用砑羅制的裙。
1.見"砑羅裙"。
1.壓實磨光的紙。
1.用以碾壓印制箋紙的木版。
1.猶挖補。
1.見"揠苗助長"。
也作拔苗助長”。春秋宋國有人嫌秧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拔高一點,結果這些秧苗都枯死了。比喻急于求成而違背事物的客觀規律,結果反而把事情做壞搞經濟建設必須量力而行,不能干那種揠苗助長的事。
1.瘋狗。比喻惡人。
1.即猰?。比喻兇惡的人。
1.見"猰?"。
1.象聲詞。形容雜亂刺耳或細碎的聲音。
1.指動物的體毛。
1.《左傳.文公十一年》"宋公于是以門賞聐班﹐使食其征﹐謂之聐門。"謂以城門的稅收賞聐班◇遂用為食稅﹑征稅之典實。
1.指舊時兒童頭上扎有兩條辮子或兩個髻的形狀。
1.舊時"五"的隱語。"丑"字虧缺右邊的上半邊為"五"。
1.殘缺。
1.殘缺的文字﹑書札。
1.參差起伏貌。
2.缺損貌。
1.吞咽食物。謂得以正常撫養。
1.泣不成聲;氣塞聲斷。
1.比喻形勢險要之處。
1.指詞匯貧乏﹑呆板無生氣的言語﹑文風。
也稱操行評定”。指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所作的評價。在中國,由中小學班主任擔任,一學期或一學年評定一次,一般只寫評語,不評等級。
1.謂在商店里當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