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哀悼死者的詩。
1.祭祀供獻。
1.祭祀的程式。
1.消除災害的祭祀。
1.祭祀灶神,古代五祀之一。上古祀灶多在夏月。
1.祭祀灶神之日。上古祀灶在夏日◇相傳漢宣帝時有陰子方,于臘日晨炊,見灶神出現,遂以黃羊祭祀而獲巨富,因以臘日為祀灶日。事見《后漢書.陰興傳》◇世民間舊俗多以舊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為祀灶日。宋范成大《祭灶詞》中有"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及"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詩句即指此。
1.指用泗濱石所作之磬。
1.指南唐李建勛秘藏之玉磬。
1.指泗水。
1.泛指泗水北岸的地域。
2.春秋時孔子在泗上講學授徒,后常以"泗上"指學術之鄉。
1.出于泗水之濱的石頭。可以作磬。語本《書.禹貢》"嶧陽孤桐,泗濱浮磬。"孔傳"泗水涯水中見石,可以為磬。"
1.宋周密的別號。泗,多寫作"四"。
1.古亭名。在今江蘇省沛縣東『高祖劉邦曾任泗水亭長。
1.鼻液。
1.鼻涕和眼淚。
1.泗水和沂水的并稱。
民間曲調名。創始于安徽、湖北一帶。五句三十二字。第三、第五句相重復,第四句為哎喲哎喲”。
1.唐西域高僧僧伽大師,曾在泗州臨淮縣建造寺院,人稱泗州和尚。中宗時迎入長安,景龍四年卒,歸葬臨淮。
1.古塔名。唐代為紀念僧伽大師而筑。宋初曾修葺。
1.安徽省主要劇種之一,俗稱"拉魂腔"。由舊泗州(州治在今安徽省泗縣)的民間歌舞"花鼓"發展而成,約有一百多年歷史,流行于淮河兩岸。解放后,在音樂改革和編演現代劇方面都有不少進展。
1.泗水和洙水的并稱。孔子教弟子于泗洙之間,因以指其設教之所。
1.喂牲畜的草料。
1.喂家畜或家禽的食物。
1.喂飼料。亦指飼料。
1.《后漢書.楊震傳》"父寶"李賢注引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震父寶九歲時"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于樹下,為螻蟻所困",遂取歸"置巾箱中,唯食黃花"。傷愈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致謝,并贈白環四枚,云"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后因以為典。
1.喂養,給動物吃東西。
1.給人或其他動物吃食物,使活下去。
1.言已出口,駟馬亦難追回。謂說話當慎重。
1.駕四馬之高車。
1.古代兵車常乘三人,所乘第四人曰"駟乘"。駟,通"四"。
1.指房星。
1.即駟車。
1.駕一車之四匹黃髐馬。
1.由四匹披甲馬挽引的戰車。
1.指短暫易逝的光陰。
1.駕一車的四匹深黑色馬。
1.駕一車之四匹騮馬。
1.指駕一車之四馬。
2.指顯貴者所乘的駕四匹馬的高車。表示地位顯赫。
1.見"駟馬難追"。
1.《漢書.于定國傳》"始定國父于公,其閭門壞,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謂曰'少高大閭門,令容駟馬高蓋車。我治獄多陰德﹐未嘗有所冤,子孫必有興者。'至定國為丞相,永為御史大夫,封侯傳世云。"后以"駟馬高車"指顯貴者所乘的駕四馬的高車。常表示地位顯赫。
1.見"駟馬高車"。
1.《漢書.于定國傳》"始定國父于公,其閭門壞,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謂曰'少高大閭門,令容駟馬高蓋車。我治獄多陰德﹐未嘗有所冤,子孫必有興者。'至定國為丞相,永為御史大夫,封侯傳世云。"后以"駟馬高門"謂門第顯赫。
1.見"駟馬高門"。
1.見"駟馬難追"。
1.比喻已說的話,難于收回;既成的事實,不能挽回。
1.見"駟馬高車"。
1.語出《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楊倞注"仰首而秣,聽其聲也。"謂駕車的馬駐足仰首,諦聽琴聲。形容音樂美妙動聽。
1.指駕一車的四匹牡馬。
1.駕一車之四匹騏馬。
1.見"駟驖"。
1.亦作"駟鐵"。
2.駕一車之四匹赤黑色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