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唐西域高僧僧伽大師,曾在泗州臨淮縣建造寺院,人稱泗州和尚。中宗時迎入長安,景龍四年卒,歸葬臨淮。
1.遺留下來的痕跡。
至死沒有化解的悔恨、不如意千古遺恨深|遺恨終天。
1.謂終身感到悔恨。
1.亦作"雁門山"。省稱"雁門"。
2.山名。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
3.山名。在今江蘇南京附近。
詩篇名。唐代李賀作。詩題為樂府《瑟調曲》舊題。寫戰士寒夜出城擊敵的艱苦和奮勇,歌頌戰士以身報國的悲壯精神。用筆神奇,黑云壓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等名句,尤被后人稱道。
1.流浪無定居的民戶。
1.《莊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后以"雁默先烹"比喻無才者先被棄。
1.比喻兩地分離。
1.膏神名。
1.亦作"鴈奴"。
2.雁群夜宿沙渚時﹐在周圍專司警戒﹐遇敵即鳴的雁。
3.泛指雁。
1.指北方邊塞地區。
1.亦作"鴈器"。
2.贗品。雁﹐同"贗"。
1.亦作"鴈丘"。
2.金元好問葬雁之處。在山西陽曲汾水旁﹐為著名古跡。
1.書信往來。雁﹑魚均喻書信。
1.亦作"鴈塞"。亦作"鴈塞"。
2.山名。
1.亦作"鴈山"。
2.即雁門山。
3.即雁蕩山。
1.亦作"鴈膳"。
2.菰米的別稱。《管子·地員》﹕"其種雁膳黑實﹐朱跗黃實。"郭沫若等集校﹕"楊慎云﹕菇﹐《管子》謂之雁膳﹐以雁食之也。"一說﹐即青稞。張佩綸曰﹕"《說文》'稞﹐谷之善者﹐一曰無皮谷'﹐《周禮·膳夫》'膳之言善'﹐膳﹑善通。《四民月令》'青稞麥與大麥同■冱■﹐黰美﹐磨盡無麩'﹐此即《說文》所謂無皮稞為谷之善者﹐且與大麥同﹐與雁味相宜﹐故名之曰'雁膳'。"
1.雞頭的別名。
1.送信的使者。
1.亦作"雁逝魚沉"。亦作"雁斷魚沈"。
2.比喻彼此音訊斷絕。
1.書信。
1.雞鵝鴨稅。泛指雜稅。
1.亦作"雁素魚箋"。
2.指書信。
1.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有比丘經行﹐忽見群雁飛翔﹐戲言曰﹕'今日眾僧中食不充﹐摩訶薩埵宜知是時。'言聲未絶﹐一雁退飛﹐當其僧前﹐投身自殞。比丘見已﹐具白眾僧﹐聞者悲感﹐咸相謂曰﹕'如來設法﹐導誘隨機﹐我等守愚﹐遵行漸教……此雁垂誡﹐誠為明導﹐宜旌厚德﹐傳記終古。'于是建窣堵波﹐式昭遺烈﹐以彼死雁﹐瘞其下焉。"后因指佛塔。
2.塔名。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南慈恩寺中﹐亦稱大雁塔。系唐高宗為追薦其母而建。今為七層。唐代新進士常題名于此。明朱國禎《涌幢小品.雁塔》﹕"塔乃咸陽慈恩寺西浮圖院也。沙門玄奘先起五層。永徽中﹐武后與王公舍錢重加營造﹐至七層﹐四周有纏腰。唐新進士同榜﹐題名塔上﹐有行次之列。唐韋﹑杜﹑裴﹑柳之家﹐兄弟同登﹐亦有雁行之列。故名'雁塔'。"后常用為中式高舉之典實。
全稱《雁塔三藏圣教序記》,又稱《慈恩寺圣教序記》。唐代碑刻。正書。褚遂良書。公元652年鐫立。因所刻為唐太宗所撰《三藏圣教序》與唐高宗為太子時所撰[kg4]《述三藏圣教序記》,又立于長安(今陜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故名。書法雅麗遒逸,為褚書代表作。
1.見"雁塔題名"。
1.指秋天。
1.亦作"鴈帖"。
2.指書信。
1.亦作"雁頭"。
2.芡的別名。
1.唐代文人所喜用的一種優質紙張。因有雁頭狀暗紋﹐故名。
1.亦作"雁頭青"。
2.晩粟的別名。
1.亦作"鴈王"。
2.佛教語。領頭的大雁。為佛三十二相之一。
1.亦作"雁鶩"。
2.鵝和鴨。
1.指傳遞書信者。
1.亦作"鴈行"。亦作"鴈行"。
2.飛雁的行列。
3.形容排列整齊而有次序。
4.指朝廷上的排班。
5.陣名♂列展開﹐似飛雁的行列﹐故名。 6.同列﹔同等。 7.居前的行列。雁﹐通"顏"。
①作隊有序飛行的雁群九秋驚雁序。②形容先后有序,不相紊亂雁序而進。③比喻兄弟雁序雕┝悖雁序之情。
1.比喻彼此音訊斷絕。
1.指秋夜。
1.雁的兩翅。指雁翼營。
1.橫形展開的營帳。
1.猶音訊。
1.亦作"鴈引"。
2.雁的鳴聲。引﹐曲。
1.雁常結伴飛行。比喻分離。
1.見"雁素魚箋"。
1.指秋季的天空。
1.古園囿名。
1.即雁池。
1.成列而飛的雁群。
1.指雁常棲息的水中小塊陸地。
1.亦作"鴈柱"。
2.樂器箏上整齊排列的弦柱。
3.橋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