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紺珠集》卷十三引三國魏邯鄲淳《笑林》"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夢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園。'"后因以"踏菜園"形容長期素食,生活清苦。
1.情緒消極低沉。
1.心里,內心深處。
①指對人的情意、用心心地善良|故倡民權之人,其心地最純潔。②器量;心胸心地狹窄|王倫那廝,心地褊窄。③心境心地輕松|一生心地亦應平。
用心電圖描記器記錄的身體特定部位電位改變的圖形。檢查時先將電極板分別安放在兩上肢、兩下肢和胸部,根據需要可描記出十二種常規心電圖。心電圖可了解心臟活動情況,診斷心臟疾病。
1.心安。
1.指心跳,突感不安。
2.內心有所觸動。
3.謂產生想做某事的念頭。
1.以智力相角逐;競爭。語出《莊子.齊物論》"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斗。"成玄英疏"渴日不足,故惜彼寸陰,心與日斗也。"
1.心腸狠毒。
1.胸懷,度量。
1.猶心碎。
1.猜疑心重;顧慮多。
1.心與耳。泛指思維與感覺器官。
2.生理學名詞。指心房上部圓錐形的突出物。
1.佛教語。指經典以外傳受之法。以心相印證,故名。
2.對色法而言,即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等八種心法。
3.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
1.心緒煩亂。
2.厭煩。
1.同"心煩意亂"。
心情煩躁,思緒雜亂心煩意亂,不知所從。
1.同"心煩意亂"。
1.心臟內部上面的兩個空腔。左右各一,互不相通。亦泛指心中;心。
1.心里不滿,而在私下議論。語出《史記.秦始皇本紀》"入則心非,出則巷議。"
1.指人的內心。
1.心中,內心。
2.喻真情實感。
3.指良心。
1.內心忿懣不平。
1.紛擾的意念。
2.中醫病名。屬外感癥。
3.指癲癥。
1.佛教語。心中之佛。
2.佛教語。心與佛。
1.猶心服。
1.衷心信服。
2.謂服心喪。即不著喪服而內心哀悼。
1.心口如一地信服。語本《莊子.寓言》"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蘤立,定天下之定。"
1.謂心里信服,并點頭同意。
1.見"心粗氣浮"。
1.形容性格浮躁,態度傲慢。
1.心中;心。
1.猶心臟。
2.比喻真誠。
1.見"心腹重患"。
1.同"心腹之疾"。
比喻內部深處的嚴重隱害夫天下事惟心腹之患為最可慮。
1.指體內致命的疾病。比喻嚴重的隱患。
1.知心朋友。
1.猶心腹之疾。
1.指嚴重隱患或要害部門的大患。
1.心與肝。
2.指情思;心思。
3.喻真摯的情意。
4.良心;正義感。
5.喻最親切﹑心愛的人。 6.喻精華。
1.謂人心感化。
2.心里感動,感激。
1.要強,好勝。
1.心氣高傲,謂要強好勝而自視不凡。
1.心所受的羈絆。語出《楚辭.九章.悲回風》"心韟羈而不形兮,氣繚轉而自締。"
1.猶根本。
2.指元氣之類。
1.佛教語。煩惱。
1.謂心虛而膽氣不壯。
1.猶心,內心。
2.志氣;意氣。
1.指心。
1.謂心地與太陽一般光明。極喻坦誠,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