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有比丘經行﹐忽見群雁飛翔﹐戲言曰﹕'今日眾僧中食不充﹐摩訶薩埵宜知是時。'言聲未絶﹐一雁退飛﹐當其僧前﹐投身自殞。比丘見已﹐具白眾僧﹐聞者悲感﹐咸相謂曰﹕'如來設法﹐導誘隨機﹐我等守愚﹐遵行漸教……此雁垂誡﹐誠為明導﹐宜旌厚德﹐傳記終古。'于是建窣堵波﹐式昭遺烈﹐以彼死雁﹐瘞其下焉。"后因指佛塔。
2.塔名。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南慈恩寺中﹐亦稱大雁塔。系唐高宗為追薦其母而建。今為七層。唐代新進士常題名于此。明朱國禎《涌幢小品.雁塔》﹕"塔乃咸陽慈恩寺西浮圖院也。沙門玄奘先起五層。永徽中﹐武后與王公舍錢重加營造﹐至七層﹐四周有纏腰。唐新進士同榜﹐題名塔上﹐有行次之列。唐韋﹑杜﹑裴﹑柳之家﹐兄弟同登﹐亦有雁行之列。故名'雁塔'。"后常用為中式高舉之典實。
1.見"捉衿見肘"。
也作捉襟見肘”。語出《莊子·讓王》曾子居衛……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見肘。”衿同襟”,衣襟。原意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了胳膊肘。形容衣衫破爛,生活困難◇常喻事情多而難,而力量不足,顧此失彼,應付不過來。
1.同"捉衿見肘"。
1.見"捉衿見肘"。
1.見"捉衿見肘"。
1.同"捉衿見肘"。
1.見"捉衿見肘"。
1.猶牽衣。三國魏許允妻為阮共女,有才德而貌丑。成婚交禮畢,桓范勸允入內,允一見即欲出,婦"捉裾停之",以理服允,遂相敬重。事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
2.提起袍子。謂動身,啟行。
1.趁空。
1.中國畫術語。專指花鳥畫中以猛禽獵食為題材。如南唐郭干暉的《蒼鷹捕貍圖》,北宋崔白的《俊禽逐兔圖》。南宋李安忠﹑李猷﹑趙子厚等皆以"捉勒"著名于時。
1.猶捉脈。
1.指堪輿家據地勢尋找所謂龍脈。
1.方言。捉迷藏。
1.蒙目相捉或尋找躲藏者的游戲。
2.比喻言行故意使人難以捉摸。
揣測;預料不可捉摸|難以捉摸|捉摸不透。
1.亦作"捉挐"。
2.擒捉;緝捕。
1.見"捉拿"。
戲耍;戲弄有意捉弄人|他被人捉弄過幾次,再也不敢去了。
1.捉拿,捕捉。
2.握持;捉摸。
3.捉弄;戲弄。
1.南朝梁橫吹曲名之一。
1.抓出破綻。
2.捉住。
3.查清。
1.亦作"捉狹"。
2.刁鉆;捉弄。
1.從北朝起到隋唐,官府常用公款投入商業或貸放市肆取利,謂之"捉錢"。即公廨本錢。也稱月料錢。
1.擒拿;捕捉。
1.把握身體。
1.捉俘虜。
1.陷害無罪之人為有罪者抵死。
2.殺一生物為病者消災的巫術。
1.舊指捕役或緝訪的人。
1.握手。
2.猶買主。
1.抽頭。設賭的頭家抽取頭錢。
1.見"捉掐"。
1.唐時受命主管郵遞的人。
1.見"捉影捕風"。
1.亦作"捉風捕影"。亦作"捉風捕月"。同"捕風捉影"。
1.傳說唐李白酒醉泛舟當涂采石,俯捉江中月影而溺死。
1.桌子與幾案。
1.鋪在桌面上做裝飾或保護用的布或類似布的片狀物。
1.即臺燈。
1.即桌布。
1.比喻公開的或應酬性的場合。
1.擺在桌上作為裝飾的小屏風。
1.即桌幃。
1.用以墊平桌案腳的片狀物。
1.亦稱"桌帷"。亦稱"桌圍"。
2.圍在桌子邊的裝飾物,多以布或綢緞做成。
1.見"桌幃"。
1.猶席次,坐位。
1.泛指一般的家具。
1.鋪在桌面上以起保護﹑裝飾作用的氈子。
1.上有平面,下有支柱,面上用以放東西或供做事情用的器物,一般用為家具。
1.修飾,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