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謂錢財富足易得官做。
1.唐代文學家皇甫湜與詩人張籍的并稱。
1.水清澈貌。
2.清廉貌。
1.梳妝鏡匣上的裝飾。
2.大釘。
1.一種桅農作物的鼠。
2.比喻狡猾的壞人。
3.指螻蛄。
1.指因修史而周納成的獄案。《痛史》有《莊氏史案》。
2.歷史定論。
1.漢代大史學家太史公司馬遷和班固的并稱。
1.歷史記載的代稱。指史冊。
2.指修史之筆。
3.指執史筆之人,史官。
4.史家記敘史實的筆法。
1.史書。
1.史冊上不斷有這類記載。形容歷史上經常發生同類事情。
1.修史的才能。
1.謂史事的裁斷能力。
1.史冊,史書。
1.摘抄一史或合抄眾史的書籍。《宋史.藝文志》始有"史鈔"一門。有專抄一史者,如《漢書鈔》﹑《晉書鈔》之類;有合抄眾史者,如《正史削繁》﹑《新舊唐書合鈔》之類。此類史書,博取約存,對讀者有一定的方便。
1.史官。
也稱《史晨前后碑》。東漢碑刻。隸書。公元169年立。一面刻《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稱前碑”,又一面刻《史晨饗孔廟碑》,稱后碑”。碑文記載了當時尊孔活動的情況。書法端正謹嚴,為學漢隸者所取法。
1.即皇史宬。古代的檔案館。始建于明嘉靖年間。
1.《孟子.離婁下》"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乘》﹑《梼杌》﹑《春秋》本為三國之史籍名,后因泛稱史書為"史乘"。
1.史冊;歷史。
1.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故稱。
1.指史家守正不阿的品德。
1.見"史牒"。
1.亦作"史諜"。
2.猶史冊。
電影導演。浙江杭州人。1922年從影。抗戰期間在重慶參與創建中國電影制片廠。抗戰勝利后回滬參與創建昆侖影業公司。建國后曾任文化部電影局藝術委員會和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影協常委。一生編導故事片20余部。主要有《保衛我們的土地》、《八千里路云和月》、《新兒女英雄傳》等。著有《電影藝術在表現形式上的幾個特點》。
1.修史的法則。
1.未經最終定稿的歷史著作。如《清史稿》。
1.修史的功業。
1.即史館。
1.主管文書﹑典籍,并負責修撰前代史書和搜集記錄當代史料的官員。
1.官修史書的官署名。北齊時設立,唐太宗時始由宰相兼領,以后沿為定制。
1.《史記》《漢書》的并稱。
1.有關歷史的翰墨文章。
1.后漢少帝劉辯的初稱。
1.一種通俗講述歷史的書。
2.泛指歷史記錄。
1.指蒼頡。傳說最早發明文字的人。
1.因修史而召致的禍事。
1.歷史的陳跡。
1.歷史功績。
1.歷史典籍,史書。
書名。原名《太史公書》。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西漢司馬遷著,后褚少孫補撰部分內容。全書一百三十篇。記事起自傳說中的黃帝,迄于漢武帝,共三千年左右。分傳記為本紀、世家、列傳;以八書述制度沿革,列十表通史事脈絡。在史學、文學上都有很高價值。
1.史官或歷史學家。
2.史書流派。
1.泛稱史籍。《史記》與《資治通鑒》為我國史書代表著作,故用二者為我國史籍的代稱。
1.指無史才而只重視文字形式的人。
1.即史館。
1.歷史劇。以歷史為題材的戲劇。
1.使君。對州郡長官的尊稱。史,通"使"。
1.中草藥名。即使君子。史,通"使"。
1.唐代科舉考試科目之一。
1.研讀史書的日課。
1.古代法官的別稱。
德國為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制定的戰略計劃。1905年由德軍參謀總長史里芬制定。其中心是速決戰,集中優勢兵力,在短期內先擊敗西方的法國,再全力進攻東方的俄國,力爭在三四個月中結束戰爭。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基本上采取這一戰略方針,但最終都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