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官或歷史學家。
2.史書流派。
1.亦稱"麥紋紙"。
2.紙名。唐時,翰林院書詔書,用麥紙。
1.小麥屑和豆煮的粥。
1.麥粒。
1.故意裝出傲慢的樣子。
1.猶言耍嘴皮子。
1.《晉書.王猛傳》"﹝王猛﹞少貧賤,以鬻畚為業,嘗貨畚于洛陽,乃有一人貴買其畚,而云無直,自言家去此無遠,可隨我取直。猛利其貴而從之,行不覺遠,忽至深山,見一父老……有一人引猛進拜之,父老曰'王公何緣拜也!'乃十倍償畚直,遣人送之。猛既出,顧視,乃嵩高山也。"后因以"賣畚"為典實。
1.喻把握時機。
1.出賣餅食。舊時以為賤業。
2.指晉束晳的《餅賦》。
3.見"賣餅家"。
1.出售糕餅的店家。
2.比喻小家氣派。與大方之家相對。
1.以占卜謀生。
1.賣弄才能。
1.賣蔬菜者。比喻卑微﹑平庸的人。
1.猶賣淫。
為掙錢糊口而在街頭或其他公共場所演唱沿街賣唱,凄慘度日|父女兩人在茶館里賣唱。
1.賣弄,炫耀。
1.宋時吳中民俗,除夕小兒繞街呼叫賣癡賣呆。意謂將癡呆轉移給別人。據宋范成大《臘月村田樂府十首序》載"其九《賣癡呆詞》分歲罷,小兒繞街呼叫云'賣汝癡!賣汝呆!'世傳吳人多呆,故兒輩諱之,欲賈其余,益可笑。"
1.謂串通作弊。
1.猶賣淫。
1.見"賣困"。
1.指商店把應該零售的緊俏商品成批賣給商販。
1.見"賣大號"。
1.方言。謂賣淫。
1.亦作"賣呆"。
2.出售癡呆。謂求得聰明。
3.方言。裝傻;發楞。
4.方言。看熱鬧。
5.方言。在大門外呆呆地看(多用于婦女)。
1.猶言賣定。請不可變更。
1.方言。故意泄露底細。
1.謂出賣耕牛,購買武器去從軍。
1.船工收錢渡人過河。
1.物品等賣出以后,所有權轉移對方,賣主不得回贖。
2.賣光,賣盡。
1.把作惡的責任推給別人。
1.謂以小恩小惠收買他人。
1.謂因生活所迫,把妻子兒女賣給別人。
1.謂貪贓枉法。
2.謂耍花樣,取巧。
1.賣主,貨物賣出者一方。
買方市場”的對稱。在商品交易中賣方處于有利地位的市場狀況。其特征是市場上商品短缺,供不應求,即使提高價格,買方仍競相購買。
1.謂受賄之后放掉所訪捕的人犯。
1.受賄私放。
1.謂婦女濃妝艷抹,賣弄姿色以誘人。
1.指女子賣弄姿色。
1.封建時代服喪未滿三年的寡婦,由夫家收受財物而同意再嫁,叫"賣服"。
1.夸富;擺闊氣。
1.謂對于富人,得錢便予以免除差役;對于窮人,便任意征派勞役。
1.漢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親幸。"后以"賣賦"泛指賣文取酬。
1.指漢司馬相如。
1.比喻說大話﹑吹牛皮。
2.比喻賣關子。
1.為人做工以換取錢財。
1.舊社會里被人雇傭干活。
1.夸耀自己的功勞。
狗皮膏藥,涂在小塊狗皮上的膏藥,療效顯著。舊時走江湖者常假造狗皮膏藥以騙錢。比喻說得好聽,實際上是吹牛,無補實用打仗不是賣狗皮膏藥,說幾句漂亮話就能擋住炮彈了?!
1.猶言掛羊頭賣狗肉。意謂名不副實。
1.《史記.蕭相國世家》"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后以"賣瓜叟"指降為平民的貴族和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