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孵卵。
1.舊時同僚之間的尊稱。
1.猶朝夕。
1.料想是;應當是。
2.凡是,所有。
1.見"應敵"。
1.隨手;順手。多形容技藝高超嫻熟或做事得法順當。
1.古時下級官府回復上級的公文。
1.指三國魏應據。
1.處理世俗之事。
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被告針對起訴狀提出答辯狀,并在法院開庭審理時到庭參加的行為。如被告拒絕應訴,法院仍可審理,并作出判決。
1.順應天命。
2.猶震天。
1.順應天命,受天世運。
1.宋代歷法名。宋初沿用周顯德制的《欽天歷》,因推驗有誤,乃于建隆二年五月,詔令司天少監王處訥等另造歷法。四年四月,新法成,定名《應天歷》。其歷分夜為五更,每更分五點。更以擊鼓為節,點以擊鐘為節,更點之法自此始。參閱《宋史.律歷志一﹑二﹑三》及《方技傳上.王處訥傳》。
1.唐僖宗年間,孫位在成都應天寺左壁畫坐天王及其部從鬼神像◇蜀景煥又在右壁畫天王像,與之相對。當時的詞人歐陽炯為此作長歌,僧夢歸草書此歌于壁。因畫﹑詩﹑書法三者俱佳,時人稱之"應天三絶"。參閱宋郭若虛《圖書見聞志.應天三絕》。
1.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曹誠建造學舍一百五十間,廣招生徒,講習甚盛。范仲淹曾講學于此。商丘舊名睢陽,故也稱睢陽書院。參閱《文獻通考.學校七》。
1.見"應天順人"。
1.《易.革》"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后封建王朝或帝王更迭,常自稱應天命﹑順人心而習用此語。
1.謂所犯合乎禁令。
2.蠐螬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三.蠐螬》。
1.應合圖讖。
2.符合畫像。
1.漢末建安時文人應玚﹑王粲的并稱。
1.古代禮儀。口應"唯"聲,表示遵從。多用于對尊長。
1.處理政務。
2.應酬事務。
1.順應事物。
2.猶言待人接物。
1.承襲;沿襲。
1.見"應弦而倒"。
2.見"應弦"。
1.隨著弓弦的聲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藝高超。
1.佛教語。謂佛﹑菩薩應眾生機緣而現身。
1.回聲。
2.影響。
1.對答詼諧。
1.應對認錯。
1.隨心所欲。語出《莊子.天道》"﹝輪扁﹞斫輪……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
2.符合心意,稱心。
1.歲星之別名。
1.猶顏行。指首行,前行。應,通"顏"。
1.謂隨著敵方態勢而變化。
2.謂隨著盛器等的形體。
3.佛教語。即應身。
1.應當;應該。
2.一應所需。
1.漢應玚﹑徐干的并稱。二人以詩文著名,為曹丕﹑曹植所禮遇◇亦用以泛稱有才華的賓客。
1.答應,允許。
1.順應時序。
1.接受銓選。
2.接受挑選。
1.猶答問。以問答形式述志的文體。如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漢東方朔《答客難》等。
原來的預言或估計與事后的結果相合或得到證實他的話應驗了。
1.接受邀請。
1.受征召服勞役。
1.適當,合宜。
①使用應用方法|理論應用于具體實踐。②具有實用價值的應用文|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同樣重要。
也稱實用美術”。指具有社會實用意義、反映生活應用目的的一種美術,較工藝美術含義更廣,但有時也用作工藝美術的同義語。
1.指駢體文。
2.指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經常需用的文體,如公文﹑契約﹑條據等。
1.所有,一切。
2.應當具有。
1.應該有的都有。形容一切齊備。語出《宋書.江智淵傳》"人所應有盡有,人所應無盡無,其江智淵乎!"
1.抵擋抗御。語本《管子.幼官》"莫之能應,故全勝而無害;莫之能圉,故必勝而無敵。"
1.接應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