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喻名位雖高而才德低下。
1.居住在一定地域內或一個集體內的人的總數。
2.人。
3.人的口,指言談﹑議論。
一定時間內人口在一定地區(qū)范圍的空間分布狀況。通常用人口密度作為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標。自然條件以及各地區(qū)歷史發(fā)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不同是造成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的原因。
人口按各種特征劃分的各部分間的比例關系。如年齡構成、職業(yè)構成、地域構成、文化程度構成等。
一國或一地區(qū)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人口遷入超過遷出而引起的增長。人口機械增長受社會因素影響。
認為人口是決定社會狀況和社會變更的根本因素的理論。如18世紀英國的馬爾薩斯曾提出,生活資料的增長永遠趕不上人口的增長,并將此看作是造成人類社會失業(yè)、饑餓、貧困的根本原因。
每平方千米土地上平均居住的人口數。世界可分為人口高密度區(qū)、低密度區(qū)及中密度區(qū)。歐洲(除俄羅斯外)、亞洲和加勒比地區(qū)屬人口高密度區(qū)。
一定地區(qū)人口按年齡組的構成情況。目前國際通常將某國、某地區(qū)的人口劃分為三個年齡組0歲至14歲為兒童少年組;15歲至64歲為成年組;65歲及其以上為老年組。
人口遷居到另一地點已達一定時間而改變了永久居住地的現象。人口遷移的形式為移民。人口遷移按范圍大小一般可分為國際遷移和國內遷移兩大類。
1.以人作為課稅對象所征收的稅。詳"人頭稅"。
又稱人口質量”。狹義指人口的文化科學水平、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廣義還包括思想和道德品質。在現代社會,提高人口素質對社會的發(fā)展尤為重要。
通過出生、成長和死亡,人口中新的一代取代老的一代的不斷更替過程。社會再生產的一個方面,它為物質資料的再生產提供人力條件。通過家庭來進行,周期較長。其規(guī)模通常用一代婦女所生女兒數與這代婦女人數之比,即女性再生產率來衡量。
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人口增長數與人口總數之比。用千分數表示。計算公式為人口增長率=年末人口數-年初人口數年平均人口數×1000‰。就一國或一地區(qū)來看,人口增長包括人口自然增長和人口機械增長。就全世界范圍來看,人口增長只包括人口自然增長,人口增長率即人口凈增率。
1.猶修補。
1.《楚辭.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后以"紉蘭"比喻人品高潔。
1.語出《楚辭.離騷》"紉秋蘭以為佩。"謂捻綴秋蘭,佩帶在身◇用以比喻對別人的德澤或教益銘感于心,如紉佩在身。多用于書信。
1.見"紉箴"。
1.亦作"紉針"。亦作"紉針"。
2.以線穿針。引申為縫制衣物。
1.亦作"妊婦"。
2.孕婦。
1.亦作"姙身"。亦作"?身"。
2.懷孕。
1.剝削搜刮。
1.侵損。
1.侵吞。
1.減少。
1.克扣;搜刮。
1.剝削之利。
1.損傷。
1.搜刮。
1.猶耗損。
1.削弱;削減。
〈書〉剝削~民眾。
1.充實。
1.堆積。
1.亦作"纴績"。
2.紡織緝麻。
1.樹名。
1.紡織工具。
1.亦作"纴織"。
2.紡織。
1.停車。
1.白色帶狀的結締組織。質堅韌,有彈性,能把骨骼連接在一起,并能固定肝﹑脾﹑腎等臟器的位置。
1.堅韌不拔地做下去。
1.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破裂的性質。
2.指頑強持久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意志。
1.堅決﹑持久不斷的戰(zhàn)斗。
1.亦作"餁鼎"。
2.烹飪的鼎。比喻朝廷大政。
1.烹調。
1.指鼎中煮熟的佳肴美味。
1.猶言披發(fā)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區(qū)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亦指淪為夷狄。
1.亦作"裧服"。
2.左衽之服。指少數民族的服裝。
1.以鎧甲為席,以兵器為枕。形容戰(zhàn)爭頻繁,生活不安定。
1.亦作"裧接"。
2.猶連接。
1.以兵器﹑甲胄為臥席。形容時刻保持警惕,隨時準備迎敵。《禮記.中庸》"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孔穎達疏"衽,臥席也;金革,謂軍戎器械也……以甲鎧為席,寢宿于中。"明陸采《懷香記.受詔安邊》"念衰齡出鎮(zhèn)西陲,衽金革身罹驚恐。"一說,猶言披堅執(zhí)銳。
1.亦作"裧裳"。
2.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