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鋪謀"。
1.傳說春秋時伍子胥為吳王所殺﹐尸投浙江﹐成為濤神◇人因稱浙江潮為"胥濤"。亦泛指洶涌的波濤。
1.太古帝王赫胥氏和大庭氏的并稱。
1.本為民服徭役者◇泛指官府衙役。語本《周禮.天官.序官》"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鄭玄注"此民給徭役者﹐若今衛士矣。胥,讀如如谞,謂其有才知,為什長。"
1.見"胥余"。
1.松散貌。
2.喜樂貌。
1.同來服役。
1.翻譯﹐互譯。
1.村落的角隅。
2.亦作"胥邪"。椰子樹的別名。
3.人名。一說箕子之名﹐一說比干之名。
1.察看可筑房屋的地基和方向。猶相宅。
2.指看守房屋。
1.伍子胥與屈原的并稱。
1.相怨。多指百姓對上的怨恨。
1.司祭的小吏。
1.謂少于一半。
1.謂蓄怒。
1.同"須鬢"。
1.同"須鬢"。
1.復姓。
1.猶言一定不會。
1.猶言肯定不是。
2.猶言一定不能。
1.等候謁見皇帝。
1.謂官吏候補,等待依次補缺。
1.見"須達多"。
1.梵語sudatta的音譯。意譯為"善與"﹑"善給"﹑"善授"等。古印度拘薩羅國舍衛城富商,波斯匿王的大臣,釋迦的有力施主之一,號稱給孤獨◇皈依佛陀。與祇陀太子共同施佛精舍,稱祇樹給孤獨園。
1.用絲線﹑布條或紙條等扎成的,掛起來往下垂的穗狀裝飾品。
1.依靠。
2.等待。
1.應當。
1.定要。
1.須根。
1.花須和花萼。
1.胡子和頭發。
1.植物根的一種,這種根沒有明顯的主根,只有許多細長像胡須的根。亦指主根旁的細根。
1.必定,定要。
1.猶須管。
1.應當,應該。
1.老將,宿將。
1.指衣衫破爛。
1.亦作"須胊"。
2.春秋時古國名。在今山東省東平縣東南。《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杜預注"須句在東平須昌縣西北。"《公羊傳.僖公二十二年》"春﹐公伐邾婁﹐取須胊。"何休注"胊﹐其俱反。《左氏》作'句'。"唐之鄆州﹐屬古須句國◇因以借指鄆州。
1.亦作"須魆"。
2.胡須。
3.比喻形如馬鬃的松針。
1.停留;留待。
1.古越地稱海船。
1.胡梳。
1.水鳥名。鹓鷉的別稱。
1.見"須曼那"。
1.梵語suman?的音譯,古印度花名。其形色俱媚,令見者心悅﹐故又名"稱意花"﹑"悅意花"。天竺國舊俗用此花結環,用以裝飾頭身。
1.男子的面貌。
①胡須和眉毛須眉俱白。②借指男子巾幗不讓須眉。
1.謂胡須和眉毛又長又硬,怒張如戟。形容外貌雄偉。
1.見"須彌山"。
2.信佛者泛指山。
1.佛教語。謂廣狹﹑大小等相容自在,融通無礙。語本《維摩詰經.不思議品》"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
2.指總體中的極小部分。
1.梵語sumeru的譯音。或譯為須彌樓﹑修迷盧﹑蘇迷盧等。有"妙高"﹑"妙光"﹑"安明"﹑"善積"諸義。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山名,后為佛教所采用,指一個小世界的中心。山頂為帝釋天所居﹐山腰為四天王所居。四周有七山八海﹑四大部洲。
2.指喜馬拉雅山。康有為有《望須彌山云飛因印度之亡感望故國聞西藏又割地矣》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