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沉墜"。
2.墜落。
1.見"影娥池"。
1.漢代未央宮中池名。本鑿以玩月﹐后以指清澈鑒月的水池。
1.龜產卵于近水洞穴﹐使其在一定的濕度和溫度條件下發育化生。因其不由母體伏卵孵化﹐故稱影伏。
1.謂如影附形。比喻依附﹐附隨。
2.引申指附會。
1.形容迅速投奔依附。
1.隱匿。
1.見"疑玄"。
1.疑惑驚奇。
1.疑難案件。
2.欠妥的判決。
1.猶疑動搖。
1.疑慮的樣子。
1.不了解或不理解的含義或道理。
2.猶疑問。
1.有疑問而難以決定的爭論。
1.疑義異文;疑問異議。
2.猜疑離心。
3.疑惑詫異。
1.疑難的含義或道理。
1.疑惑;懷疑。
1.見"疑隙"。
1.被人誤認為石的璞玉。春秋時楚人卞和得璞玉﹐先后進獻厲王和武王。經玉工鑒定﹐誤認為石﹐卞和兩次被刖足◇獻文王﹐剖璞得美玉﹐琢為璧﹐命為"和氏之璧"。事見《韓非子.和氏》◇因以"疑玉"喻被暫時埋沒的才能。
1.疑難案件。
1.比喻積聚在心里的疑慮。
1.突然襲擊﹐不宣而戰。
1.疑難的政事。
1.停止﹐有所不為。疑﹐通"凝"。
1.猶豫寡斷﹐意志不堅定。
2.猜疑。
1.為迷惑敵人而虛設的旗幟。
1.遲疑不決;猶豫不定。
2.指疑難之處。
1.呈報疑難案件的奏章。
2.謂把未經判決的疑難案子上奏請示。
1.疑惑隔閡。
2.指惑亂。
1.證據不足﹐難以量刑之罪。
1.水螺。一說即蝸牛。今以水生者為螺﹐陸生者為蝸牛﹐古人無此分別。
1.猶嶷然。屹立不動貌。
1.高貌。
1.形容年幼聰慧。
2.卓異貌;屹立貌。
3.端莊貌。
1.猶嶷然。卓異貌。
1.形容才華出眾,性格豪爽。
1.幼小聰慧貌。
2.高聳貌。
3.形容道德高尚。
4.形容壯盛﹑威武。
1.古臺名。即謻臺,為周景王所建。周赧王因負債而逃居此臺,故一名逃債臺。
1.夷場。指租界。
1.常典。
2.指舊典。
1.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罍等禮器。
1.比喻典雅出眾。
1.常法,定法。
1.一定的標準。
1.常軌。
1.泛指古代祭祀所用的禮器。
1.永久的教化,經常的教化。
1.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酒器。
1.永恒不變之龜鑒。
1.舊典;常典。
1.彝器中的酒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