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稍稍休息。
1.竊取;奪取。
1.猶言爭權奪利。
1.見"攘卷"。
1.見"攘卻"。
1.紛亂貌。
1.喧嚷紛雜貌。
1.紛擾;擾亂。
1.掠奪毀壞。
1.猶掠美。
1.猶攘臂。
1.排除貪欲。
1.驅逐討伐。
1.謂剪除繁冗部分。語本《詩.大雅.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朱熹集傳"攘剔,謂穿剔去其繁冗使成長也。"
2.指鏟除。
1.清代礦場技術指導和安排勞力等事務的頭目。
1.排除外患。
1.形容人來人往﹑喧鬧紛雜。
1.卷起衣袖。
1.《論語.子路》"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邢昺疏"言因羊來入己家﹐父即取之。"后以"攘羊"謂揚親之過。
1.抗拒異族入侵。
1.排除抑止。
1.斥責揶揄。
1.《左傳.僖公四年》"攘公之羭。"杜預注"攘﹐除也。羭﹐美也。"本謂有損美名◇多以"攘羭"為掠美之意。
1.拒捕。
1.禳除災禍。攘﹐通"禳"。
1.謂禳除不祥﹐擇取吉事。攘﹐通"禳"。
1.謂宰牲祈禳。攘﹐通"禳"。
1.猶爭奪。
1.喪冠。
1.退讓避開。
1.古代辭讓官職的奏章。
1.謂向對方稍示寬容。亦謂在爭執中作一些退讓。
1.禮讓長者﹔退讓。
1.對年長者謙讓。齒﹐年齡。
1.猶連累﹔帶累。
1.謙讓之道。
2.讓路。
1.遜讓于有德之人。語本《書.舜典》﹕"舜讓于德﹐弗嗣。"蔡沈集傳﹕"讓于有德之人也。"
2.將自己的德行歸功于他人。
3.謙讓的品德。
1.搶著登上。讓﹐通"攘"。
2.讓別人先登。
1.指唐李憲。李憲因其弟李隆基有平韋氏之功﹐懇讓儲位于李隆基﹐后謚"讓皇帝"。見《舊唐書.讓皇帝憲傳》。
1.即讓表。
1.讓出移轉。
1.猶讓畔。
1.將國家或封地的統治權讓給賢者。
1.形容兄弟之間謙讓﹑友愛。
1.讓人說話。
1.辭讓﹑退還。
1.在討價還價中賣方同意降低原先提出的價格。
1.請人喝酒。
1.辭讓爵位。
1.讓出空檔﹔避讓開。
1.《三國志.吳志.陸抗傳》"故得將士歡心"裴松之注引晉孫盛《晉陽秋》﹕"抗與羊祜推僑札之好﹐抗嘗遺祜酒﹐祜飲之不疑﹐抗有疾﹐祜饋之藥﹐抗亦推心服之。"后以"讓抗"謂交友不遜于陸抗﹑羊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