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攘卻"。
1.外界的議論。
1.城外的大城。東晉以后建業城外僅竹籬,齊高帝時為防盜建外城,稱外羅城。
1.宮中囚所。
1.賣食品與顧客帶出店外。
1.外表,儀表。
1.同母異父之妹。
2.指舅或姨之女。
1.大門。
2.外城門。
1.外邊。
2.外表;表面。
1.謂對外宣稱。
2.外號。
1.指封建王侯及其臣屬。
2.謂財物。
1.古稱在朝的卿﹑士﹑大夫為"外命夫"。相對于在宮中的內命夫。
1.古稱卿﹑大夫之妻◇亦稱因夫或子而得封號的婦女。與內命婦相對。
1.岳母。
1.謂地方官。
2.指京都外的牧馬場所。
1.猶言他求;別有喜好。
1.外部和內部。其對象因所指而異。
1.猶外患。
1.境外安寧。
1.古時王之諸姑及姊妹之女。
1.周圍的邊沿。
2.反叛;背叛。畔,叛。
1.古人因事理有別,故書分內外篇。內篇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則屬馀論或附論性質。如《莊子》﹑《晏子春秋》都分內外篇。唐成玄英《序》"所言《內篇》者,內以待外立名,篇以編簡為義……內則談于理本,外則語其事跡。"
1.天子的門屏。屏,對著門的小墻,后稱照壁。與內屏相對。
2.星名。屬二十八宿的奎宿。即雙魚座七星。
1.外祖母。
2.舊時嫖客對妓院老鴇的稱呼。
1.黑話稱行劫的對象。
1.古代官名。掌管國君和大臣臨時止宿﹑停留處所等事務。
2.借指掌管留止住次的人員。
1.見"為蛇畫足"。
1.治身﹐修身。
1.亦作"為什"。
2.為什么。
1.猶謀生。
1.見"為甚"。
1.猶言從時間上看。
1.猶言開市。
2.交易;做買賣。
1.辦事;成事。
2.猶出事。
1.抑或;還是。
1.謂居第一。
2.領頭。
1.謂席間向尊長敬酒或贈送禮物﹐并祝其長壽。
1.即偽書。為﹐通"偽"。
1.謂從數量上看。
1.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1.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比喻空為別人辛苦忙碌﹐自己得不到一點好處。
1.見"為他人作嫁衣裳"。
1.從頭;開始。
2.領頭。
1.戰國時期楊朱主張的"損一毫利天下不與﹐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學說。
作伴;在一起羞與為伍|不屑與之為伍。
1.方言。做下﹐造成。
1.取柴薪。
1.謂行仁義之事。
2.行為。
1.指本性。
1.猶言為此。
2.猶言為何。
散文篇名。清代彭端淑作。文中以蜀地貧、富二僧欲往南海,而貧僧率先抵達為例,說明人不能自恃聰明,也不必自怨天分低,只要立下志愿,刻苦學習,終能有所成就。文字簡潔,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