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篇名。近代梁啟超作。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強烈的鼓動性。
1.指府﹑州﹑縣的廩生被鹽為貢生。亦用以稱以廩生的資格而被鹽為貢生者。
1.謂倉廩與籍田。
1.《漢書.循吏傳.龔遂》"遂乃開倉廩,假貧民。"顏師古注"假謂給與。"后因以"廩假"指谷物的借貸。
1.糧食和布帛。泛指給養。
1.古代巴郡﹑南郡氏族首領名◇即以之稱其族。
1.亦作"廩庫"。
2.糧倉;倉庫。
1.公家給予的糧食。
2.指科舉時代給予在學生員的糧食。
1.亦作"廩廩"。
2.危殆;阽危。廩,通"懔"。
3.驚慌貌;危懼貌。
4.謂有風采。廩,通"凜"。
5.猶庶幾,漸近。
1.亦作"廩祿"。
2.祿米;俸祿。
1.舊指公家發給的糧食。
2.指官府按月發給在學生員的糧食。
1.猶言寒秋。廩,通"凜"。
1.猶言寒泉。廩,通"凜"。
1.水泛濫貌。廩,通"濫"。
1.古代管理糧倉的官吏。
1.亦作"廩膳"。
2.科舉時代公家發給在學生員的膳食津貼。
1.即廩生。
1.供給糧食等生活物資。
2.糧餉給養。
舊指官府定時供給的糧食高廩稍以養生徒。
1.明清兩代稱由公家給以膳食的生員。又稱廩膳生。明初生員有定額,皆食廩。其后名額增多,因謂初設食廩者為廩膳生員,省稱"廩生",增多者謂之"增廣生員",省稱"增生"。又于額外增取,附于諸生之末,謂之"附學生員",省稱"附生"◇凡初入學者皆謂之附生,其歲﹑科兩試等第高者可補為增生﹑廩生。廩生中食廩年深者可充歲貢。清制略同。參閱《明史.選舉志一》﹑《清史稿.選舉志一》。
1.倉儲的糧食。
2.公家供給口糧。
3.指公家供給的糧食。
1.收購入倉。
1.亦作"廩粟"。
2.公家庫藏之糧。
3.特指公家供給官吏和在學生員的糧食。
4.謂食廩。
1.即鹿臺。相傳為商紂王自殺處。
1.指倉儲的糧食和庫存的金帛。
1.古代官名。掌管供宗廟祭祀的谷物和牲畜。
1.廩賜。
1.亦作"廩餼"。
2.舊指由公家供給的糧食之類的生活物資。
3.指科舉時代由公家發給在學生員的膳食津貼。
4.泛指薪給。
5.贈送給人糧食之類生活物資。
1.亦作"廩餉"。
2.糧餉。
1.謂國庫所儲之糧。
1.指在學生員向官府領取的折算成銀兩的膳食津貼。
1.糧倉。
1.廩膳生員與增廣生員的并稱。
1.開倉賑濟。
1.俸秩;俸祿。
1.指古代傳說中包藏嬰兒的巨竹。典出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有竹王者,興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濱,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才武,遂雄夷濮。"后因以"廩竹"泛指神異人物的出生處。
1.亦作"懔懔"。
2.危懼貌;戒慎貌。
3.嚴正貌。剛烈貌。
4.寒冷貌。
1.亦作"懔然"。
2.危懼貌;戒懼貌。
3.嚴正貌。
1.畏懼。
1.亦作"懔憂"。
2.憂懼。
1.威嚴貌。
2.寒冷貌。
1.嚴肅貌。
2.敬畏貌。
1.猶鄙吝。過分吝嗇。
1.困難之道。
1.愛惜顧念。
1.貪婪嫉妒。
1.遴柬。謂吝嗇。
1.吝嗇而驕傲。謂固執己見,盛氣凌人。語出《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劉寶楠正義"驕是自矜其才,[是靳己所有。"
1.猶言自己省吃。
1.猶吝嗇。
1.猶顧惜;顧念。
2.吝惜的神情,舍不得的表情。
3.指鄙俗的感情。語本《后漢書.黃憲傳》"時月之間,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萌復存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