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勢平緩。
2.古代對聚集山中的武裝力量的貶稱。
1.把鹿說成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
1.用蛋去抵擋石頭,比喻不自量力。
1.見"以卵投石"。
1.用蛋去打石頭,比喻自不量力,必然失敗。
1.根據毛色判斷馬的優劣。比喻從表面上看問題,其所得認識往往與實際不符。
1.只憑外貌來衡量人的品質和才能。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淡臺滅明,字子羽,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子羽受業孔門后,退而修行,南游至江,從弟子三百人,名施乎諸侯。孔子聞之,乃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此言子羽貌惡而行高。按,《韓非子.顯學》云"淡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說與《史記》異。
1.用于下半句話開頭,表示上文的目的在于使下文的結果不致發生。
1.原指魚在泉水干涸后用唾沫互相濕潤,后以比喻人們在困境中互相支持和幫助。語本《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1.在一定的數量﹑時間﹑處所﹑范圍的界限之內。
1.片面地根椐局部現象來推論整體,得出錯誤的結論。
1.表示通過上文所說的做法,希望達到下文的目的。
1.用自己模凝楜的認識,想要使別人明白。
1.比現在或某一時間早的時期。
2.泛指從前,以往。
1.謂古代俠義之士,用父母在世有待盡孝為理由,謝絕朋友請其舍身赴難的要求。
1.用勤奮補救笨拙,含有自謙之意。
1.猶以下。
1.用靈活的態度去適應變化發展的時勢。
1.由于人不好,對其言論也加以否定。
1.《書.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于,以;監,通"鑒",鏡。《國語.吳語》"王其盍亦鑒于人,無鑒于水。"韋昭注引《書》曰"人無于水鑒,當于民鑒。"后以"以人為鑒"謂將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鑒戒。
1.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鑒戒。語本《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
1.根據人的才能選授適當的官職。
1.用忍耐作門。表示不輕易動怒而出言傷人,以免招來禍患。
1.白天接著夜晩,日夜不停。
1.古代禮制帝王去世,太子繼位得服喪三年(三十六月),后來漢文帝改為三十六日即釋服終喪,因稱"以日易月"。一說謂二十七日釋服。
1.只憑容貌來衡量人的品質和才能。
1.見"以肉餧虎"。
1.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1.用肉驅趕螞蟻,螞蟻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1.比喻白白地送死。
1.用殺戮來制止人們互相攻殺,以達到取消殺戮的目的。
1.表示品第﹑數量﹑級別﹑位置等在某一點之上。
2.表示時代在前的,猶言以前。
3.指前面的話或文字。
1.謂明知法律禁止,仍然親自去做犯法的事,以圖僥幸。
1.愿將生命獻給國家。
1.為忠于本職工作而貢獻出生命。
用自己的行動做榜樣班上的干部都應該以身作則,處處帶頭。
1.用謹慎作鎖。表示處事十分小心,不以言惹禍。
1.比喻以淺陋揣度高深。
1.見"以磛投卵"。
1.比喻將陰謀密事深藏起來,但形跡終難消滅。
2.比喻互相投合。
3.比喻事過之后,即隱秘不聞。
1.按一定的時間。
2.及時,即時。
1.因此。
2.猶言用這,拿這。
1.古人用手擱在額上,表示歡欣慶幸。原為"指額",后作"加額"。
1.用防御作為擊破敵人的手段。
1.用來推行他(或他們)的奸計。
1.按照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去駕馭馬匹。比喻死守教條,難以成事。
1.《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后以"以叔援嫂"謂權宜行事。
1.《左傳.隱公三年》"遠間親"唐孔穎達疏"齊東郭偃﹑棠無咎專崔氏之政,而侮崔成﹑崔強,是疏遠而間親戚也。"后以"以疏間親"表示關系疏遠的人離間關系親近的人。
1.在水中再加水。比喻雷同附和,于事無所補益。
1.引水來救水災,比喻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長其勢。
1.比喻意見相左,不能為對方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