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唐代詩人杜甫和杜牧。
1.亦作"伏苓"。即茯苓。菌類植物名。寄生于山林松根,狀如塊球。中醫用以入藥。
2.彗星的一種。
1.見"伏靈"。
1.唐代書法家李邕偽托的刻工名字。
1.潛藏在地下的水流,地下河流。
2.指水在地下流動。
3.比喻暗中流布。
1.潛伏著的龍。比喻隱居待時的賢者。
2.指灶神。
3.陰陽家的禁忌日之一。
1.原謂隱居待時的賢者。《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諸葛孔明者,臥龍也"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土元也。'"后因以指諸葛亮(字孔明)和龐統(字士元)。
1.古建筑名。在四川省灌縣城西都江堰離堆北端。相傳戰國秦蜀郡守李冰父子治水,曾制服岷江孽龍,鎖于離堆下伏龍潭中◇人立祠祭祀。北宋初改為伏龍觀。現有殿宇三重,為清代重修。大殿內有李冰石像,造于東漢靈帝建寧元年。
1.三國魏鄧艾的別號。
1.淪落。
1.埋伏。
1.指文章中前后照應的線索。
2.中醫學名詞。脈象之一。其脈搏隱伏,重按推筋著骨始得,甚則伏而不見。常見于邪閉﹑厥證及劇痛。
1.《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叢生的草木◇以"伏莽"指軍隊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潛藏的寇盜。
1.指老虎。
1.明萬歷四十二年敕封三國蜀大將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
1.隱藏;躲藏。
1.謂退而自省。
2.伏,敬詞;念,念及,想到。舊時致書于尊者多用之。
3.猶俯念,下念。謂在上者體察下情。
1.埋伏弓箭手。
2.隱蔽著的用機械發射的弓箭。
3.泛指暗箭。
1.指西漢經學家伏勝的女兒。曾奉父命傳《尚書》于晁錯。
1.古代迷信,謂人始死時魂魄離體未久,可持死者之衣升屋,北面三呼,招其魂魄歸體,稱為"伏魄"。伏,通"復"。
2.指死而復蘇。
1.漢元帝欲廢太子,史丹候帝獨寢時,直入臥室,伏青蒲上泣諫。事見《漢書.史丹傳》◇因以"伏蒲"為犯顏直諫的典故。
1.向尊者懇求。伏,敬詞。
1.屏氣,抑止呼吸。形容惶恐的樣子。
2.指道家的吐納修煉法。
3.服氣;認輸。
1.認罪。
1.從地下流出的水。
1.拜伏于宮闕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書奏事。
1.盛夏的炎熱。
1.用刀劍自殺。
又稱伏天”。節令名稱。始于每年7月中旬,止于8月中旬。伏日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處于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季節,如長江中下游地區,由于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朗少雨,月平均氣溫可達28~29°c,最高氣溫可達38~40°c。此時有些地區常發生伏旱。
1.埋伏軍隊或刺客。
2.指隱伏伺機以圖作亂的武人。
1.死尸的肉。
1.漢時濟南人,名勝,或云字子賤。原秦博士,治《尚書》。始皇焚書,伏生以書藏壁中『興后,求其書已散佚,僅得二十九篇,以教于齊魯間。文帝即位,聞其能治《尚書》,欲召之。然伏生年已九十馀,老不能行,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西漢《尚書》學者,皆出其門下。相傳所撰有《尚書.大傳》三卷,疑為后學雜錄所聞而成。參閱清陳壽祺《尚書大傳序錄》。
1.亦作"伏尸"。
2.謂殺人致死。
3.尸體倒地。猶言死亡。
4.倒在地上的尸體。指死者。
5.伏在尸體上。
1.指船頭或船尾頂部的大橫木。
1.暗礁。
1.服食。指道家服食丹藥。
1.見"伏軾"。
1.隱秘的事情。
2.指在朝廷或官員屬下任職。
3.指侍候,服侍。
4.指屈膝事人。
5.指用暴力對付﹑整治人。
同‘服侍’。
1.地下室。
1.亦作"伏式"。
2.俯身靠在車前的橫木上。《莊子.漁父》"孔子伏軾而嘆曰'甚矣﹐由之難化也!'"后多用以指乘車。
1.稱手,順手。
1.畏縮恐懼的樣子。
承認失敗。也作服輸。
1.指地下涌出的水。
2.泅水。
1.甘愿舍棄生命。
2.退隱而死。
1.隱伏窺伺。
2.服侍。
1.古城名。故址在今青海省青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隋大業五年于此置西海郡。
1.方言。謂雞孵卵。
1.仆倒在弓套上。《左傳.成公十六年》"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锜。中項﹐伏弢。以一矢復命。"《國語.晉語九》"鄭人擊我。吾伏弢衉血﹐鼓音不衰。"韋昭注"弢﹐弓衣也。"后以指為國捐軀或浴血奮戰。
電壓單位,1安培的電流通過電阻為1歐姆的導線時,導線兩端的電壓是1伏特。這個單位名稱是為紀念意大利物理學家伏特(conte alessan-dro volta,也譯作伏打)而定的。簡稱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