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整場地。
2.平坦的場地。
1.撫摩;安撫。
1.亦作"摩呵"。梵語mah?的譯音。有大﹑多﹑勝三義。
2.池名。
1.池名。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東南十二里。相傳隋蜀王秀取土筑廣子城﹐因為池。有一僧見之曰"摩訶宮毗羅。"蓋胡僧謂摩訶為大宮﹐毗羅為龍﹐謂其池廣大有龍﹐因名"摩訶池"。一說﹐為隋蕭摩訶所置﹐故名。唐杜甫有《晩秋陪嚴鄭公摩訶池泛舟》詩。
1.古代印度人對我國的尊稱。摩訶﹐猶言大。
1.見"摩訶"。
1.擘畫﹐安排。
1.春秋時﹐趙襄子姊為代王夫人。襄子既殺代王﹐使人迎其婦。代王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義也。"遂摩笄自刺而死。見《戰國策.燕策一》﹑《史記.趙世家》◇因以"摩笄"稱后妃殉國自殺。
2.山名。一名磨笄山。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東南。趙襄子姊代王夫人摩笄自殺﹐代人憐之﹐名其地為摩笄山。
1.磨擦振蕩。
2.猶激發。
索馬里首都,最大城市和港口。人口50萬(1990年)。全國經濟、文化、宗教中心。有紡織、制糖、肉類加工等輕工業。有國際航空站。多名勝古跡,約有一百五十座清真寺。中國明代航海家滯曾兩次遠航到此。
1.猶摩擦。
1.肩挨著肩。形容人多擁擠。
2.形容親密或地方狹窄。
1.肩挨著肩﹐車子擦著車子。形容人多擁擠。
1.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
1.猶磨煉。
1.撫慰鼓勵。
1.維摩詰(梵語vimalakīrti)的省稱。意譯為"凈名"或"無垢稱"。《維摩經》中說維摩詰是毘耶離城中一位大乘居士﹐和釋迦牟尼同時﹐善于應機化導。曾經以稱病為由﹐向釋迦佛遣來問訊的舍利弗及文殊師利等宣揚大乘深義﹐為佛典中現身說法﹐辯才無礙的代表人物。
2.指唐王維。維字摩詰。
1.亦作"摩伽羅"。梵語makara的譯音。大魚;鯨魚。
2.古代印度摩伽陀國(magadha)的省稱。在今比哈爾邦南部﹐是早期佛教的中心。
1.接近。
1.磨練口舌。形容講話很厲害﹐善于挑撥誣陷。
1.即紫磨金。金之最美者。
1.迫近敵壘。謂挑戰。
1.切磋﹐磨煉。
1.亦作"摩厲以需"。亦作"摩礪以須"。
2.磨刀以待。比喻作好準備﹐待時而動。
1.見"摩厲以須"。
1.見"摩厲以須"。
1.梵語muhūrtu的音譯。極短暫的時間﹐相當于一晝夜的三十分之一﹐意譯為須臾。
2.亦作"摩?羅"﹑"摩侯羅"﹑"摩訶羅"。唐﹑宋﹑元習俗﹐用土﹑木﹑蠟等制成的嬰孩形玩具。多于七夕時用﹐為送子之祥物。語本梵語摩瞭羅伽(mahoraga)。
1.[梵語mahoraga]人身蛇首的樂神。在佛經中常以護法神的身份出現。
1.猶磨光。
1.順手撫摩。
1.百合的別名。
2.鱷魚。
3.梵語m?ra的譯音。即魔。意為擾亂﹐障礙。佛經中原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波旬◇泛指一切障道之法。
1.磨損消滅﹐消亡。
舊譯明教”、末尼教”等。波斯(今伊朗)古代宗教之一。公元3世紀由摩尼創立。主要經典為《徹盡萬法根源智經》、《凈命寶藏經》、《贊愿經》等。宣傳善惡二元論,善人死后可獲幸福,惡人則須墮入地獄。曾傳布于北非、南歐與亞洲一些國家,公元7世紀后漸衰亡。公元6-7世紀傳入中國,曾被嚴禁,元明以后漸融入其他教派。
1.寶珠。
1.比擬研究。
2.模仿。
1.調弄﹐引誘。
2.撫摩﹐玩弄。
3.關懷。
1.切磋琢磨。
2.猶規勸。
1.猶安撫。
1.同"摩挲"。
1.同"摩挲"。
1.見"摩挲"。
1.揩擦。
1.搏擊。
1.見"摩挲"。
1.亦稱"摩挲石"。
2.寶石名。
也作摩娑”、摩莎”。①撫摩;撫弄摩挲銅人|我摩挲著那本書,舍不得丟開它。②摸索幸月色昏黃,門戶可辨,摩娑數進,始抵后樓。
1.迫近藍天。形容極高。
1.泛稱高層建筑。
1.見"摩托"。
1.亦譯作"摩頭"。英語motor的譯音。內燃機。
2.摩托車的省稱。
軍事體育項目之一。以摩托車為器具的一種競技運動。分兩輪和三輪兩種車型,每種車型按發動機汽缸工作容積分若干等級。按競賽形式可分為越野賽、多日賽、公路賽、場地賽和旅行賽等項目。以行駛速度或駕駛技巧評定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