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偏僻小巷。
1.地名。在陜西省興平縣。唐安史之亂,玄宗奔蜀,途次馬嵬驛,衛兵殺楊國忠,玄宗被迫賜楊貴妃死,葬于馬嵬坡。
1.馬的尾巴。
2.萯的別名。
3.草名。
4.指馬尾港。在福建省福州市東南閩江口內。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中的海戰即發生于此。
1.一種把頭發聚扎于腦后勺的辮型。辮根微翹,頭發散垂如馬尾,故稱。
1.一種寄生蜂。體色赤褐,體長約19毫米。頭部橙黃色。復眼褐色,有單眼三個。觸角絲狀,與體長相等。雌蜂尾端有產卵管長約150毫米,似馬尾,故名。
1.亦作"馬尾蘿"。
2.以馬尾或馬鬃為篩絹的篩子。
1.見"馬尾羅"。
裸子植物門,松科。常綠喬木。高可達40米。樹皮下部灰褐色,上部紅褐色。針葉長而細柔,兩針一束,密生在小枝上。球果卵圓形,種子有翅。原產中國,分布在淮河以南各省。是荒山造林先鋒樹種。木材用于建筑、鐵路、礦山和造紙。樹干可采松脂。種子可食用。
1.乳香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熏陸香乳香》。
1.褐藻的一屬。藻體分固著器﹑莖﹑葉和氣囊四部分。莖略呈三棱形,葉子多為披針形。生近海中,可做飼料,又可用來制褐藻膠和綠肥。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八.海藻》。
1.指馬的毛色。
2.指晉文帝司馬昭。
1.指馬克思。
1.見"馬檛"。
1.馬廄。
1.舞蹈之一種。馴馬者執鞭舞,馬亦應節而舞。
1.見"馬杌"。
1.亦作"馬兀"。
2.坐具。大方凳。
1.見"馬杌"。
1.瑪瑙與犀角。
1.以馬韉為席,與人坐,是怠慢輕賤之舉。語本《藝文類聚》卷六九引《史記》"蘇秦激張儀令相秦,以馬韉席坐之。"
1.馬前引導的人。
雜技節目。演員駕馭或指揮經過馴練的獅、虎、熊、象、馬、狗、猴、羊等動物,表演各種技巧動作。世界許多國家有此類表演。中國漢代即有馴馬、斗虎、斗牛、馴象、弄蛇、馴鳥等。宋代更有小動物表演的烏龜踢弄”、教飛禽蟲蟻”等。現代一些國家把雜技、馴獸和馬術統稱為馬戲”。
1.馬的飼料。
1.草名。車前草。
1.即車前。
1.舊時官員出行時隨從的士卒。
1.馬廄;馬欄。
1.即馬陸。
1.海神名。
2.馬勒;馬嚼子。
1.即馬齒莧。
1.漢司馬相如的簡稱。
1.馬勃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十.馬勃》。
1.馬戲。
1.見"馬?"。
1.菥蓂的別名。即薺。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菥蓂》。
1.牡蒿。
1.馬鬃。
1.指辰星。
1.神名。
2.藥草紫參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紫參》。
1.熊的一種。也稱棕熊或羆,通稱人熊。身體大,肩部隆起,毛色一般為棕褐色。能爬樹,會游泳,食果菜蟲魚鳥獸等,有時也傷害人畜。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膽可入藥。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熊》。
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浙江杭縣(今杭州)人。1911年加入同盟會。1915年任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五四運動期間,任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教職員聯合會主席,支持學生運動◇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次長、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國會主席。1946年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建國后,歷任教育部、高教部部長,民進中央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
1.馬牛羊等牲畜。
1.騎馬人穿的長筒靴子。亦指一般的長筒靴子。
1.萎蕤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萎蕤》。
1.即馬牙硝。
2.俗稱嬰兒口腔里的白色斑點為"馬牙"。
1.即馬齒莧。
1.香料的一種。
1.亦作"馬牙消"。
2.樸硝的一種。
1.明代內侍袍服形制之一。褶裥順打,褶上不穿細紋。
1.猶馬廄。語出《周禮.夏官.圉師》"夏庌馬。"鄭玄注"庌,廡也。廡所以庇馬涼也。"
1.形容車馬繁多,非常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