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那著"。
1.家畜以外的獸類。
也稱野獸主義”。20世紀初在法國興起的畫派。1905年馬蒂斯等畫家在巴黎舉行畫展,因繪畫技法超越常軌,被評論家認為野獸群”而得名。該派強調根據畫家的個性和主觀感受,自由地運用色彩。作品??鋸埼矬w形態(tài),強化色彩對比。代表人物還有杜飛、特朗等。
1.生活在田野中的鼠類,種類很多,如黃鼠﹑田鼠﹑鼢鼠等。皮毛多為褐色﹑褐黃色或灰色。一般對農作物有害,有的能傳播鼠疫。
1.指野外駐防之處。
1.生長于野外的樹木。
1.村野小童。
1.村舍;田廬。
1.野外的水流。
2.指非經人工開鑿的天然水流。
1.俚俗之說。
1.官名。掌郊野之訴訟及管理所征發(fā)的徒役。
1.鄙陋的情思。謙稱。
2.閑散自適的心思。
1.死于野外。
1.野外廟宇。
1.犀牛的一種,性兇悍。
1.在野外祭祀。
1.村野老人。
1.猶質樸。
1.在野外過夜。
野菜山肴野蔌|山廚野蔌香。
1.村居之堂屋。
1.果木名。即棠梨。
1.指詩文粗獷的風格。
1.猶田野。三國魏曹植有《野田黃雀行》詩。
1.野外供人休息的亭子。
1.指殿堂前空曠的庭院。
1.指野船。
1.村野的兒童。
1.亦作"野途"。
2.周代王城外二百里內的通路。
3.泛指野外的通路。
1.見"野涂"。
1.田野的泥土。
2.荒地。
1.在野地里生活的兔類,比一般家兔略大,耳長大,毛很密,多為茶褐色或略帶灰色。吃草﹑蔬菜等。有的地區(qū)叫野貓。
1.在野外駐扎。
1.郊外;人煙稀少的地方。
1.指科學技術工作者在野外進行的調查﹑勘探﹑測量﹑發(fā)掘等工作。又稱田野工作。
1.草本植物,羽狀復葉,花紫紅色,結莢果。嫩莖和葉可做蔬菜,種子可吃。
1.謂在野外遠望。
1.周代在王城郊野屯積的薪芻。
1.舊時妓女戲稱陌生的男子(多指公子哥兒)。
1.指在民間流傳的文字。
1.猶野老。
1.村野房屋;農舍。
1.見"野無遺賢"。
1.謂民間沒有被棄置不用的人才。古多以稱頌圣明之世。
1.野外叢生的草。
1.野生動物。
1.野鴨。
2.喻指外姓人家的書法技藝。
3.喻非正式的匹偶。
1.即細莧。野生的莧菜,人可食,多作飼料。又名豬莧。
1.亦作"野饗"。
2.在野外設食款待。
1.見"野享"。
1.《晉書·阮籍傳》"籍嘗于蘇門山遇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登皆不應,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巖谷,乃登之嘯也。"后以"野嘯"形容聲態(tài)高傲而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