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黑色小蚊。夜伏而晝飛﹐嘴有毒﹐咬人成瘡。
1.五種蔬菜。指葵﹑韭﹑藿﹑薤﹑蔥。
1.星名。古代以為是兇星。
1.五臟神。
1.指古代五種字書『初合《蒼頡篇》﹑《爰歷篇》﹑《博學篇》為一書,統稱《蒼頡篇》,又稱《三蒼》。魏晉時,增《訓纂篇》﹑《滂喜篇》,亦稱《三蒼》,又稱《五蒼》。
中醫術語。也稱五臟”。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的合稱。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精神意識活動也分屬于五藏。
1.亦作"五臟六腑"。
2.指體內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腎。六府大腸﹑小腸﹑胃﹑膽﹑膀胱﹑三焦。
1.亦作"五臟神"。
2.道教謂五臟各有神主,即心神﹑肺神﹑肝神﹑腎神﹑脾神∠稱"五藏神"。見《黃庭內景經.心神》。
1.指尚書省下分職治事的五個官署『初置尚書五人,其一為仆射,四人分為四曹,常侍曹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主庶人上書事;主客曹主外國事。成帝時置五人,設三公曹主斷獄事。
2.謂秤﹑尺﹑地﹑倉﹑金。
1.佛教禪宗所說的修禪的五個階次。語本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一"真性則不垢不凈,凡圣無差;禪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
1.神名。一說即五通神。
1.舊時南方鄉村為五猖所作的迎神賽會活動。各地形式不一。紹興每年農歷七月半左右舉行,以祈求人壽年豐。
1.五國諸侯之長。
2.古代守城的小吏。
3.一伍之長。古代戶籍以五戶為伍,一人為伍長。五,同"伍"。
①古代五種道德修養。(1)指仁、義、禮、智、信。(2)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②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
1.見"五車書"。
2.星名。亦稱五潢,屬畢宿,共有五星。
3.古代統治者使用的五種車子。
4.古代的五種兵車。即戎路﹑廣車﹑闕車﹑蘋車﹑輕車。
1.比喻讀書多,學識淵博。
1.《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后用以形容讀書多,學問淵博。
1.佛教謂色﹑聲﹑香﹑味﹑觸能污染真性,故稱"五塵",亦曰"五境"。
1.五個臣子。隨文所指不同。(1)舜五臣。《論語.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何晏注"孔曰'禹﹑稷﹑契﹑皋陶﹑伯益。'"《舊唐書.韋湊傳》"然臣又惟堯﹑舜,圣君也,八凱﹑五臣,良佐也,猶廣聽芻蕘之言者,蓋為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愚者千慮,或有一得也。"(2)周文王五臣。《書.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宮括"孔傳"凡五臣佐文王為胥附奔走,先后御侮之任。"(3)周武王五臣。《文選.王儉》"五臣茲六,八元斯九。"李善注"《呂氏春秋》曰'武王之佐五人。'高誘曰'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高﹑蘇公忿生也。'"
2.(4)晉文公五臣。《文選.袁宏》"五臣顯而重耳霸。"李善注"五臣,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晉廬諶《贈劉琨》詩"無覬狐趙,有與五臣。"(5)楚威王五臣令尹子文﹑葉公子高﹑莫敖大心﹑棼冒勃蘇﹑蒙谷。《戰國策.楚策一》"若君王誠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6)南朝宋文帝五臣。《宋書.謝弘微傳》"太祖即位,﹝謝弘微﹞為黃門侍郎,與王華﹑王曇首﹑殷景仁﹑劉湛等號五臣。"
3.指注釋《文選》的唐代呂向﹑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
1.古代謂五星分主四時(木主春﹑火主夏﹑金主秋﹑水主冬﹑土分屬四時),故稱四時為"五辰"。
1.亦作"五陣"。
2.指兩﹑伍﹑專﹑參﹑偏五種陣法。
1.亦作"五承"。
2.指禹的五位賢佐益﹑稷﹑皋陶﹑垂﹑契。
3.泛指賢臣。
1.見"五丞"。
1."五城兵馬司"的省稱。明代在北京城設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指揮司,有指揮﹑副指揮﹑吏目等官。負責治安﹑火禁及疏理泃渠街道等事。
1.古代傳說中神仙的居所。比喻仙境。
1.佛教語。謂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或云佛乘)。
1.見"五尺之童"。
2.俗稱牽引畜牲的繩索。
3.指床。
1.同"五尺之童"。
1.同"五尺之童"。
1.指年幼喪父的君主。
1.亦作"五尺之僮"。
2.指尚未成年的兒童。古尺短,故稱。
1.見"五尺之童"。
1.古人把動物分為五類,即羽蟲(禽類)﹑毛蟲(獸類)﹑甲蟲(昆蟲類)﹑鱗蟲(魚類)﹑倮蟲(人類),合稱"五蟲"。見《大戴禮記.易本命》。
2.泛指各類動物。
1.五類。指士﹑農﹑商(行商)﹑工﹑賈(坐商)。
1.酒名。唐白居易有《錢湖州以箬下酒李蘇州以五醜酒相次寄到無因同飲聊詠所懷》詩。
1.猶五瓣。
1.指漢末徐稚﹑姜肱﹑袁閎﹑韋著﹑李曇五隱士。
1.謂傳授至第五代弟子。
1.謂第五代弟子。
1.宋元時擲錢賭博的用語。古錢以字多的一面稱字,字少的一面稱和。將六個錢擲出,等滾動停止,五個或六個錢全是字或和的,叫做五純或六純。
1.五過。
1.見"五辭"。
1.亦作"五詞"。
2.謂訴訟時原告被告雙方的述詞。《書.呂刑》"兩造具備,師聽五辭,五辭簡孚,正于五刑。"孔穎達疏"凡斷獄者,必令囚之與證,兩皆來至,囚證具備,取其言語……乃據辭定罪,與眾獄官共聽其辭,觀其犯狀,斟酌入罪,或入墨﹑劓,或入宮剕。"一說,猶言五聽。孫星衍疏"五辭,即五聽也。《周禮.小司寇》職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1.古代按居喪時間長短所分的五種喪服。
1.指狗腿。俗謂狗腿長五寸,故稱。亦指人腿。詈詞。
1.通達五方的大路。
2.泛指四通八達的大路。
1.即五典。語出《禮記.中庸》"天下之達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朱熹集注"達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書》所謂'五典'。"
1.周代下大夫小宰﹑小司徒﹑小司空﹑小司寇﹑小司馬的合稱。
2.爵位名。戰國時楚魏始設,秦漢因之,為二十等爵的第九級『初以第七級公大夫以上為高爵,均有食邑『文帝以后,改以五大夫以上為高爵,僅得免役。
3.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禪泰山,風雨暴至,避于樹下,因此樹護駕有功,按秦官爵封為五大夫。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世有人不明"五大夫"為秦官﹐而附會為五株松。參閱宋袁文《甕牖閑評》卷五『應劭《漢官儀》謂始皇所封的是松樹◇因以為松的別名。
中國第二大熔巖堰塞湖。在黑龍江省中部。由水道串連的五個小湖泊組成。面積165平方千米。周圍有十四座火山錐。全國重點名勝風景區。
1.形容膀闊腰圓,身材魁梧,力氣大。
1.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肅清反革命﹑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等政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