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山無草木,石頭腐爛。喻不可能有的現象。
1.會道門之一。起源于山東。初名"東震堂",后路中一承辦道務,取《論語》中"吾道一以貫之",改名"一貫道"。1925年路死后,由張光璧繼承。抗日戰爭期間,張投靠日本帝國主義并為其效勞。日本投降以后,又被國民黨反動派控制利用。解放后,人民政府明令予以取締。
1.猶言寸陰。
2.謂一舉而發揚光大。
1.一條車道。指一輛車。
2.謂政治上的統一。
3.一種途徑。
1.猶言混在一道。
1.比喻對犯錯誤的人不加分析,全盤否定。
1.一塊;整個。
1.謂辦事糊涂。南宋理宗時民生艱苦,真德秀負一時重望,當時有諺曰"若欲百物賤,直待真直院。"及真任參知政事﹐首先提出以尊崇道學﹑正心誠意為第一義﹐接著又進獻《大學衍義》,皆不急之務。人們大失所望,即續上兩句云"吃了西湖水,打成一鍋面。"按南宋以杭州為京都,故諷刺他既進朝廷,吃的是西湖水,辦的是糊涂事。見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真西山入朝詩》。
1.猶一團糟。形容極其混亂。
1.謂對不同事物不加區別,一般對待和處理。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中國共產黨為解決中國大陸和臺灣和平統一的問題以及在香港、澳門恢復行使我國主權的問題而實行的基本國策。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鄧小平主持下提出。就是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作為整個國家的主體,同時允許臺灣、香港、澳門保留資本主義制度。
1.比喻做事著著落實或說話切中要害。
1.指最簡陋的衣服。
1.一口鐘的別名。
1.《左傳.昭公二十年》"君一過多矣,何信于讒?"杜預注"一過,納建妻。"此謂楚王納太子建妻,過錯已很嚴重◇因用為典實,以"一過不父"指君父有過,失于父道。
1.完全相同,沒有一點差異。
1.燕地所產的弓。指良弓。
1.周代燕國的始祖召公。也稱邵公﹑召康公。
2.指唐燕國公張說。
1.樓名。唐燕國公張說所建。
1.即寒谷。在古燕地。傳說為鄒衍吹律生黍之處。《太平御覽》卷五四引漢劉向《別錄》"《方士傳》言鄒衍在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至,而生黍谷。今名黍谷。"
2.借指寒冷的天氣。
1.戰國時,郭隗以古代君王用五百金買千里馬骨為喻,勸說燕昭王真心求賢◇以"燕骨"比喻年老的賢士。
1.指山海關。
1.宴飲的館子。
1.詞牌名。調見宋晏殊《珠玉詞》,因詞有"雙燕歸飛繞畫堂,似留戀虹梁"句,故名。雙調,五十一字。前段四句,四平韻;后段五句,三平韻。
2.曲牌名。南曲入正宮引。
1.猶燕趙—,邯鄲,趙國都城。舊時其地多出豪俠之士。
1.形容相貌威武。頷,下巴。
2.東漢名將班超自幼即有立功異域之志。相士說他"燕頷虎頸",有封"萬里侯"之相◇奉命出使西域三十一年,陸續平定各地貴族的變亂,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見《后漢書.班超傳》◇以"燕頷"為封侯之相。
3.指武將;勇士。
1.見"燕頷虎頭"。
1.形容相貌威武。
2.借指武將﹑勇士。
1.形容相貌威武。
1.見"燕頷虎須"。
1.有封侯之相的讀書人。亦用以稱美志在建立軍功的士人。
1.見"燕頷儒生"。
1.古代指設宴招待并饋贈禮品。
2.友好。
3.泛指宴飲聚會。
4.指夫妻恩愛。
5.指男女歡合。
1.見"燕蓋"。
1.謂棕新廈落成。
2.猶棕。
1.舊指貴人的骨相。
1.燕為夏候鳥,鴻為冬候鳥。因多以喻相距之遠,相見之難。
2.指書信。
1.用燕地出產的角所制作的弓。泛指良弓。語出《列子.湯問》"昌以牦懸虱于牖……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絶。"
1.燕巢。
2.閑居之室。
1.舊時皇帝賜宴時臣僚所戴的帛花。
1.聚談。
1.漢成帝皇后趙飛燕與唐玄宗貴妃楊玉環的并稱。兩人一瘦一肥,均以貌美著稱。
1.指皇帝退朝閑居時會見臣子。
2.宴飲會聚。
3.親昵相會。
1.謂親近之而加以教誨。
1.春秋時北燕之女。
2.泛指燕地美女。
3.泛指妃嬪姬妾。
1.春秋時鄭文公妾。嘗夢天使賜蘭,后生穆公,名之曰蘭。見《左傳.宣公三年》◇用以泛指姬妾。
1.宴飲聚會。
1.用以靠著休息的小桌子。
2.用于宴會,長度不一,可以錯綜排列成各種圖形的幾桌。
1.指北方美女。
1.指北宋畫家燕文季所繪的四時風景畫。
1.胡笳。泛指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