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高﹑中﹑下三種地形。
1.須毛。《周禮.考工記.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戴震補注"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須鬣屬也。"王引之《經義述聞.周官下》"而,頰毛也;之,猶與也。作其鱗之而,謂起其鱗與頰毛也……然則之為語詞,非實義所在矣。"與戴說不同◇人詩文中多用以形容須毛狀的東西或指雕刻的鳥﹑獸﹑龍等的須毛耆鬣。
1.山名。也作芝罘,在今山東煙臺市北。《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登之罘刻石。"宋蘇軾《虔州八境圖》詩之七"相見之罘觀海市,絳宮明滅是蓬萊。"后亦指秦始皇所立的之罘刻石。
1.則個。助詞。略近于"著"﹑"者"。
1.《周易》卦變之稱。謂一卦變為另一卦。
1.上任;前往任所。
1.前往封地。
1.表示在某個時間或處所的后面。一般多指時間。
2.單獨用在句子頭上,表示在上文所說的事情以后。
之、乎、者、也四字是文言里常用的語助詞。形容人說話作文咬文嚼字;現也指話語、文章半文不白。都含有諷刺意味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1.謂江流之曲折如"之"字者。如古浙江及今錢塘江下游聞家堰至閘口一段即有此稱。
1.表示在某個時間或處所的前面。一般多指時間。
1.赴任,上任。
1.前往。
1.前往;往來。
1.同"之死靡它"。
1.同"之死靡它"。
1.同"之死靡它"。
1.至死不變。形容忠貞不二。
1.去;到。
1.之字與無字。
2.借指簡單易識之字。
1.唐宋時習語,相當于"之人"﹑"之物"。
1.這個人。
1.即之字路。
1.曲折如"之"字形的道路。
2.喻曲折﹐不順利。
1.豎起。
1.支援邊疆建設。
1.貸給。
1.分支;歧出。
1.接待客人。
1.主力部隊以外的別部。
1.調撥;調遣。
1.見"支父"。
1.某些黨派﹑團體的分支機構或基層組織。例如同盟會的分支組織和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基層組織都稱支部。
1.語本《莊子.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此謂昭文彈琴﹑師曠持杖擊節﹑惠子倚在梧桐樹下辯論,三人的技藝幾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極,所以載譽于晩年◇以"支策據梧"形容用心勞神。
1.計算稽查。
1.支應差事。
1.分攤支付。
1.纏繞攀附。
①抵住使不倒下東面的墻已經傾斜,用一根大木支撐著。②支持住局面使不崩潰;勉強地維持支撐局面|支撐門戶|獨力支撐|看他還能支撐多久。
1.軍事上指對鞏固防御陣地起支撐作用的扼守要點。
2.引申指事物的關鍵所在。
①撐住;勉強維持在壓力面前,他有點支持不住了|他知道城中糧食不多,最多支持一個月。②支援;贊助互相支持|支持世界人民爭取和平的斗爭。③照料;應付家中自有兄弟支持,不必掛懷|叫道人支持這些轎夫馬夫,上下人等。
1.支付,付出去。亦指支付的款項。
1.支撐在床上。
2.語出《史記.龜策列傳》◇用作典故。
1.猶疊床架屋。喻重復。
1.《史記.龜策列傳》"南方老人用j支床足,行二十余歲,老人死,移床,j尚生不死。j能行氣導引。"后用為典故,比喻身處困境,內心寂寞。
1.支床之龜。喻受束縛或內心寂寞。
1.見"支辭"。
1.亦作"支詞"。
2.強為之辭。
3.蕪蔓虛飾之辭。
1.支付賜與。
1.支撐籌辦。
1.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