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趣勢"。
1.斑蝥的別名。參見"斑蝥"。
1.謂頸毛色彩駁雜。
昆蟲,觸角呈鞭狀,腿細長,鞘翅上有黃黑色斑紋,成蟲桅大豆、棉花、茄子等農作物。可入藥。
1.雜亂稠密。
1.謂老虎。
1.猶斑白。
1.傳說中一種有斑彩的龍。虬,古代傳說的一種龍。
1.文彩貌。
1.彩扇。一種供儀仗用的扇。
1.猶斑衣。裳,下身的衣服。
1.滑石的別名。
1.頭有斑紋。
1.雜色絲的織成品。
1.見"斑絲槊"。
1.亦作"斑絲矟"。
2.柄上纏以雜色絲織品的長矛,一般長一丈八尺。
1.斑竹的筍。
1.牛的別名。《太平廣記》卷四三四引唐裴铏《傳奇·寧茵》謂唐大中年間有寧茵秀才假大僚莊于南山下,因夜風清月朗,吟詠庭際,俄聞扣門聲,稱桃林斑特處士相訪,茵開門延入,言談間,又聞扣門聲,曰南山斑寅將軍奉謁,茵亦延入,飲酒賦詩,大醉而別。及明,視門外唯有牛蹤虎跡而已。
皮膚病,局部頭發突然脫落,經過一定時期,能自然痊愈。俗稱鬼剃頭。
1.彩色斑爛的羽尾。
1.斑駁的花紋。借指虎豹之皮。
2.斑點,花紋。
在一種顏色的物體表面上顯露出來的別種顏色的條紋斑馬身上有美麗的~。
1.斑點污漬。
1.雌犀牛角,因其角斑白分明,故名。
1.斑點與瑕疵。
1.即班羪。
1.漢代虎賁騎士著的虎紋單衣。
2.彩衣。亦指服彩衣。
1.謂身穿彩衣,作嬰兒戲耍以娛父母。《北堂書鈔》卷一二九引《孝子傳》言老萊子年七十,父母尚在,因常服斑衣,為嬰兒戲以娛父母。
1.虎的別名。參見"斑特處士"。
1.河豚的別名。
1.藕的別名。
2.虎杖的別名,莖上有紅色或紫紅色斑點。
3.斑竹所制的手杖。
1.即鷓鴣。因其羽毛黑白相雜,故稱斑鷓。
1.病名,皮膚上出現斑點,或赤或紫。
1.植物名。木棉之一種。又名攀枝花﹑英雄樹。樹身高大,花朵鮮紅,果實內纖維不能紡織,與纖維可以紡織的木棉不一類。
1.原為射箭時戴在拇指上的玉石指環,后成為裝飾品。
1.藤之一種,生山谷中,其種子如珠而斑。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附錄.斑珠藤》。
竹子的一種,莖上有紫褐色的斑點。莖可以制裝飾品、手杖、筆桿等。也叫湘妃竹。
1.將斑竹劈為細絲編成的書帙。
1.即斑鳩。
1.毛色青白相雜的駿馬。
1.虎的別名。
2.指河豚。
1.盤問;反駁。
1.遷居。
1.扮唱,演戲。
1.挑撥是非。
1.挑撥是非。
2.賣弄口才。
1.慫恿;挑撥。
2.戲弄,調唆。
1.猶引起。
2.慫恿,挑撥。
1.慫恿,挑逗。
①把家遷到別處去。②泛指遷移地點或挪動位置這家工廠去年已經~了。
1.謂盤剝克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