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子胥(伍子胥)既渡﹐漁父乃視之﹐有其饑色﹐乃謂曰'子俟我此樹下﹐為子取餉。'漁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潛身于深葦之中。有頃﹐父來﹐持麥飯鮑魚羹盎漿。求之樹下﹐不見﹐因歌而呼之曰'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蘆中而應。"后因稱蘆葦為"窮士蘆"。
1.利用水的沖力以啟動水磨的輪盤。
1.放在磨子里研磨。舊時迷信傳說陰間的一種酷刑。
1.石磨和碾砣。
2.研磨。
1.拉磨的牛。
1.高峻貌。
2.堆積貌。
3.堅固貌。
4.潔白光亮貌。
1.句子里謂語部分的主要的詞。
2.數理邏輯中表示一個個體的性質和兩個或兩個以上個體間關系的詞。
1.稱號。
1.如何﹔為何。
1.猶謂言。
1.猶如﹐例如。
1.說是﹐以為。
簡單判斷中反映斷定的對象所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質或對象之間的關系的概念。如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的生產力”、上海在北京和廣州之間”中的在北京和廣州之間”,都是謂項。
1.以為﹐說是。
1.特指太平天國后期洪仁發﹑洪仁達﹑馮云山﹑洪仁玕等人的長子的文告。
1.饑餓。
1.語本《史記.張耳陳馀列傳》"且余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后因以"喂虎割肉"比喻無益的犧牲。
1.喂食飼養。
1.謂讓眼睛看著感到舒服。
1.給幼兒或動物東西吃。并加以照料使之成長或得以生存。
1.雜技女藝人。亦指妓女。
1.妹壻。
1.《韓非子.喻老》"文王舉太公于渭濱者,貴之也。"后因以"渭濱"指太公望呂尚。
1.地名。本秦都咸陽,漢高祖元年改名新城,后廢。武帝元鼎三年復置,改名渭城。東漢并入長安縣。治所在今陜西咸陽東北二十里。
2.樂府曲名。亦名《陽關》。
3.后來譜入樂府﹐便以詩中"渭城"名曲。
1.即《渭城曲》。此曲分三段,將歌詞重復三遍,故稱"三疊"。
1.即渭水。亦泛指渭水流域。
2.樂曲名。
黃河最大支流。源于甘肅省東部,橫貫陜西全境,在潼關附近注入黃河。全長818千米。長度、流域面積和水量均居黃河各支流之首。渭河谷地農業發達,并為中國東部地區通往西北的陸上交通要道。
1.猶涇渭。比喻清濁﹑高下之分。
1.漢唐時代長安附近渭水上的橋梁。東﹑中﹑西共有三座。中渭橋。秦時始置,本名橫橋。秦都咸陽,渭南有興樂宮,渭北有咸陽宮,建此橋以通二宮『更名渭橋。
2.漢唐時代長安附近渭水上的橋梁。東﹑中﹑西共有三座。東渭橋『景帝五年建置,故址在今西安市東北灞水﹑涇水合渭水處東側。
3.漢唐時代長安附近渭水上的橋梁。東﹑中﹑西共有三座。西渭橋『建元三年建置,因與長安城便門相對,也叫便橋或便門橋。唐名咸陽橋,其時長安人送客西行多到此相別。
1.地名。在陜西省大荔縣東南。
1.流散漫延。
1.《詩.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朱熹集傳"舅氏,秦康公之舅,晉公子重耳也。出亡在外,穆公召而納之。時康公為太子,送之渭陽而作此詩。"后因以"渭陽"為表示甥舅情誼之典。
2.舅父的代稱。
1.涇水清,渭水濁。用以比喻事物和人品的差別。
1.如猬毛奮張。
2.喻紛然并起。
1.比喻脆弱的鋒刃。引申為不堪一擊的武裝。
1.比喻微弱的力量。
1.紛紛歸向。
1.比喻紛紛集結。
像刺猬的硬刺般叢集。比喻眾多百事猬集。
1.比喻人眾紛紛集結。
1.猬毛豎起。多比喻因恐懼而毛發聳起。
1.指猬身上的毛刺。猬毛色褐如栗﹐故稱。
1.猬毛豎列。形容多而密。
1.刺猬的毛。亦以形容眾多。
1.漢賈誼《新書.益壤》"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猬毛而起。"后因以"猬起"比喻紛然而起。
1.如猬毛紛起﹐雞聲相連。比喻彼此串連﹐蠢蠢而動。
1.猬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三.猬》。
1.刺猬遇敵則縮。比喻人畏縮不前。
2.猶蜷縮。
1.猶猬起。
1.如猬毛稠密張開的胡須。
1.猬毛豎起。喻因恐懼而毛發豎起。
2.猬毛豎起。喻因激憤而須發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