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唚雜"。
1.極言相隔遙遠。
1.星名。即織女星。
2.指傳說中巧于織造的仙女。
3.泰山的別名。
1.自然的損傷。
1.天上織女所用之梭。
1.天坍塌﹐地裂陷。比喻重大災變。
1.山名。
1.謂仙女。相傳東漢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采藥﹐遇二女﹐留纂年回家﹐子孫已歷七世﹐乃知二女為仙女。事見《太平御覽》卷四一引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及《太平廣記》卷六一引《神仙記》。
在浙江省東部天臺、寧海、奉化等縣市間。東北西南走向。為甬江、曹娥江、靈江分水嶺。主峰華頂山,海拔1098米。風景如畫,山巒競秀,被譽為山岳之神秀”。山上有隋代古剎國清寺。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佛教天臺宗發源地。
1.謂天然的束縛。
1.上天的懲治。《書.皋陶謨》"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后以王師征伐為"天討"﹐意謂稟承天意而行。
舊譯天旋論”。哥白尼論述日心說的專著。于1543年出版。全書共六卷。論述太陽居于宇宙中心,地球與行星都圍繞太陽運行;描述天體的視運動,地球的公轉,月球的運行及日月交食等。
1.猶言老天爺。重疊呼天﹐起加強語氣作用。
2.每天。
1.帝王之籍田。
2.古時西北邊塞用作偵察敵人出入蹤跡的沙田。
3.星名。
1.舊謂上天的律令﹑法規。
2.太平天國稱所定禁令法規為天條。
1.上天的聽聞。
2.帝王的聽聞。
1.見"天庭"。
①天帝的宮廷。也指皇帝的宮廷大鬧天庭|驚春入天庭。②兩眉之間的部位天庭飽滿。
1.謂天生卓越超拔。
1.我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屬禪宗。在浙江省寧波市東天童山上。東晉時建。為浙東佛教名寺。寺宇建筑規年偉﹐附近峰巒峻拔﹐有瀑布飛泉﹐風景清幽。
1."三統"之一。周正建子﹐稱天統。
2.稱建子之月。
3.天之統緒;天之正統。
4.指皇統﹐帝位。
5.猶天道﹐天理。
1.書頁上端的空白處。
2.方言。猶天氣。
1.穴位名。約在喉下四寸處。
1.天之外。極言高遠。
2.謂極遠的地方。
3.謂意想不到之處。
1.古兵家稱周圍高中間低的地形。
2.指大宛馬。
1.謂上天使之滅亡。語出《史記.項羽本紀》"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1.天子。春秋時特指周天子。
2.稱帝王。
3.指諸侯。
4.比喻至尊至貴﹐最有權勢的人。
5.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的稱號。 6.印度宗教傳說中的天界之王。佛教稱護法神為天王﹐如毗沙門天王﹑四天王。
1.比喻至尊至貴﹑最有權威的人。
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的次序計為第七顆行星。1781年由英國天文學家赫歇耳發現。與太陽平均距離2869億千米。直徑51800千米,平均密度124克/厘米3,質量8742×1028克。公轉周期8401年,自轉周期239小時,為逆向自轉。表面溫度約-180°c。有磁場、光環和十五顆衛星。
1.上天布下的羅網。
2.比喻朝廷的統治。
3.特指國家的法律。
1.謂天道如大網﹐雖稀疏卻無有漏失。比喻作惡者逃不出上天的懲罰。語出《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謂人始死﹐望天而招魂。
2.上天的期望。
1.上天的威嚴;上天的威怒。
2.指雷電。古人以其象征天之威怒﹐故稱。
3.帝王的威嚴;朝廷的聲威。
4.猶言神威。
1.宮闈;宮廷。
1.天的綱維。
2.國家的綱紀。
1.天子之位﹐帝位。
2.謂天帝之位。
3.天賜之職位﹐官位。
1.猶至味。極言味之純正。
有關日、月、星等天體的自然現象的通稱。
只考慮天文(月球和太陽)因素引起的海洋潮汐。由月球引力產生的稱為太陰潮”;由太陽引力產生的稱為太陽潮”。因月球與地球的距離較近,月球引潮力約為太陽引潮力的217倍。故海洋潮汐現象以太陰潮為主。
度量太陽系內天體間距離的基本長度單位。是天文常數之一。以符號a.u.表示。太陽至地球的平均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1984年起,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天文單位的具體長度定為149597870×1011米。
觀測天體,確定飛行器或船舶的位置或航向的導航方法。測量天體相對于飛行器(或船舶)的高度角和方位角,即可計算出飛行器(或船舶)的位置和航向。觀測設備有六分儀、天文羅盤和星體跟蹤器。這種導航無需地面配合,不受電磁場干擾,不發射電波,隱蔽性好,定位、定向精度高,定位誤差與時間無關。應用廣泛。
專門傳播天文知識的科學普及機構。主要設備有投映天象儀、小型天文望遠鏡及各種天文教學用具等。世界第一個天文館于1928年在德國慕尼黑建立。中國第一個天文館于1957年在北京建立。
刊載一年中天體坐標和天象活動的表冊。包括有太陽、月球、大行星和基本恒星等不同時刻的位置;日食、月食、月掩星、日月出沒及晨昏蒙影等天象資料和輔助用表。《中國天文年歷》由紫金山天文臺編算。
1.古代觀測天象﹑推算時日的官吏。唐代司天臺有天文生六十人。明清屬欽天監。清制﹐食俸天文生﹐滿﹑蒙古十六人﹐漢軍八人﹐漢二十四人。食糧天文生﹐漢五十六人。
2.舊指占卜吉兇﹑選擇日子﹑勘察風水的人。
1.天文學上用的數字極大﹐通常在億以上﹐因稱極大的數字為天文數字。
對天體進行觀測與研究的專門機構。主要從事觀測天象,測定天體位置和距離,編制天文歷表,進行授時,研究天體的化學組成和物理結構,以及天體的成因和演化等工作。
觀測天體用的光學望遠鏡。由物鏡、目鏡和鏡筒等組成。按物鏡不同,可分為折射望遠鏡、反射望遠鏡和折反射望遠鏡三類。能收集天體發出的光線,經物鏡所成的天體實像可進行目視觀測;現常用各種接收設備,如光電管、光電度計等,代替目視觀測。
用于觀測宇宙天體和其他宇宙物質的科學衛星。按觀測目標分,有以觀測太陽為主的太陽觀測衛星和以探測太陽系以外的天體為主的非太陽探測天文衛星。按衛星上所載科學儀器的觀測波段分,有紅外、紫外、x射線和γ射線等天文衛星。運行軌道多為圓形或近圓形,高度為數百千米,但不低于400千米。第一顆天文衛星是美國于1960年發射的太陽輻射監測衛星”。
研究天體的位置、分布、運動、形態、結構、化學組成、物理性質及其起源和演化的學科。分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天體物理學、空間天文學和天體地質學等。天文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很廣,如編制歷法、授時、測定方位等。中國是天文學發達最早的國家,日食、月食、太陽黑子、彗星等天文現象的記錄,都以我國為最早。
書名。托勒密的主要著作。是古希臘天文學的總結。全書共十三卷。論證大地為球形,討論太陽運動和各種年的長度,月球的運動和不同周期的五大行星的運動,并敘述星盤與天球儀的制造,日月食的計算等。
1.宋代設置的天文觀測和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