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滲透漫溢。
1.道教語。指大羅天一氣所化的天界,為三洞教主所居的最高仙境,即清微天玉清境,禹余天上清境,大赤天太清境。見《道教義樞》卷七。
1.羽客,仙人。
1.謂非常清白。
1.東漢末,諸葛亮隱居隆中,劉備往訪三次,請其佐己。事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以"三請諸葛亮"喻再三敦請或請人之難。
1.謂鳥窮﹑獸窮﹑人窮。
1.三次轉身。
1.泛指大小山丘。
2.指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
1.再三求告。
1.古喪禮的一種哀聲。謂一舉聲而三折。
2.唐長安城北平康里之歌妓聚居區,分一曲﹑二曲﹑中曲,合稱三曲。見唐孫棨《北里志.海論三曲中事》。
3.酒名。曲酒中品級最低的一種。
1.古王者田獵之制。謂田獵時須讓開一面,三面驅趕,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孔穎達疏"褚氏諸儒皆以為三面著人驅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驅之。"一說,田獵一年以三次為度。陸德明釋文引馬融云"三驅者,一曰干豆,二曰賓客,三曰君庖。"
1.指今浙江衢縣。因縣境有三衢山,故稱。
1.猶三驅。謂三次驅逐。
1.三種權力。
2.特指"貴"﹑"富"﹑"親"三種權勢。
3.指兵法上對上﹑中﹑下三種力量的權衡。
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分別由不同的國家機關獨立行使、相互制約的制度。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一般由議會行使立法權,總統或內閣行使行政權,法院行使司法權。在反封建的斗爭中起過進步作用。
1.三重泉,即地下深處。多指人死后的葬處。
2.即三柱星。
1.謂寡不敵眾。
1.形容不多幾下拳打腳踢。
1.唐代對文武官吏選授考課,由吏部和兵部之尚書﹑侍郎分掌其事。尚書為尚書銓,掌五品至七品選;侍郎二人分為中銓﹑東銓,掌八品﹑九品選,合稱三銓。其后皆歸侍郎專之,尚書通署而已。
1.指漢何休評論《左傳》﹑《公羊》﹑《谷梁》三書得失的著作。
1.三度浸染。
1.古時按土質的肥瘠將耕地分為上﹑中﹑下三品,稱為三壤。
1.古相見禮。主人三揖,賓客三讓。
2.指周泰伯讓位于季歷事,后人稱為盛德。
3.指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謙讓之禮。
4.再三責數其過失。
5.謂以三種方式資助。
1.繞樹三匝之鵲。語出三國魏曹操《短歌行》之一"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2.喻無所依靠者。
1.1981年8月,共青團中央決定在全國青少年中開展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熱愛黨的"三熱愛"教育活動。此后,"三熱愛"與"五講四美"并提,也成為全民文明禮貌活動的內容。
1.比喻謠言重復多次,就能使人信以為真?!稇饑撸翰叨?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聞'三人成虎,十夫揉椎,眾口所移,毋翼而飛。'"亦作"三人成市虎"?!痘茨献樱f山訓》"眾議成林,無翼而飛,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撓椎。"
1.見"三人成虎"。
1.形容眾說不一。
1.《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為眾,雖難盡繼,宜從尤功。"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言人三為眾,雖難盡繼,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繼之,于名為眾矣。"后多作"三人成眾"。謂數目達到三人即可稱為眾人,已不算少數。
1.喻人多不易保密。
1.謂到處有老師,應善于向人學習,取長補短。
1.喻三人友善如一體。
1.俗諺。比喻團結力量大。語本《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1.謂與月亮﹑身影為伍。形容孤獨無偶。語本李白《月下獨酌》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1.三位仁人。指殷末之微子﹑箕子﹑比干。
1.突然一現或忽明忽暗的光亮。
2.閃閃發光。
3.比喻顯示出的高尚純潔的思想﹑品格或光明的前途。
具有強烈瞬間閃光的攝影照明器。分化學閃光燈和電子閃光燈兩種。前者只能使用一次,但發出的光量較大;后者可多次重復使用,通常光量小于前者。電子閃光燈使用較普遍,且都配有各種自動裝置。
1.指電光。
1.變化不定。
2.特指眼睛轉動不停。
3.形容一剎那的時間。
1.光亮閃閃。
1.突然襲擊。
2.比喻在短時期內迅速地完成某項工作。
1.突然昏倒。
1.睜開。
2.避開;讓開。
3.半開,稍微開著。
1.欺騙。
1.稍有參差,不盡吻合。
1.透出光亮。
2.明亮發光。
1.閃現;顯露。
1.撇下;甩掉。
2.閃失敗落。
1.方言。露面。
1.天剛亮。
1.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