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器世間"。
見液罐汽車”(582頁)。
1.油膩光亮;光亮滑潤。
1.形容非常光亮。
1.形容光滑潤澤。
2.形容人的圓滑﹑狡詐。
1.盛有沸油的鍋。常比喻險境。
2.迷信所傳的陰間烹人刑具。
1.比喻使事態(tài)更加嚴重。
1.形容心里焦躁﹑坐立不安的樣子。
1.一種油氽的食品。
1.一種油炸的面食。
1.指特大油田。
1.方言。即蚜蟲。
1.皮膚分泌的油脂和汗液的混合物。
2.方言。即蚜蟲。
俗稱耗油率”。熱力設備每產生單位機械功所需消耗的燃油量。是衡量熱力設備運行經濟性的主要指標之一。對于內燃機,通常以克(燃油)/(千瓦·小時)”來表示;對于汽車,以升(燃油)/百千米”或升(燃油)/百噸千米”來表示。
1.黑里發(fā)光。
1.見"油葫蘆"。
1.亦作"油壺盧"。昆蟲名。形狀像蟋蟀而較大,黑褐色,有油光,觸角長,腹部肥大,有一對尾須,雌蟲另有一個赤褐色的產卵管,雄蟲的翅能互相摩擦發(fā)聲。晝伏夜出,吃豆類﹑谷類﹑瓜類等。
2.曲牌名。屬北曲仙呂宮,為北曲散套中常用的正曲之一。
1.湯或帶湯食物表面上浮著的油滴。
2.油滑輕浮。
1.古代民俗,三月上巳節(jié),以油點水占卜,稱為"油花卜"。
1.狡黠;不誠懇,不老實。
又稱油畫色”。繪制油畫的著色劑。用耐光顏料與干性植物油混合研磨而成。色澤鮮明耐久。
1.亦作"油幌幌"。
2.形容油光閃亮。
1.涂油的帷幔。
1.見"油晃晃"。
1.油漆施工中填嵌縫隙﹑平整表面的膏狀材料。一般以熟桐油與石灰或石膏調拌而成。也常用于固定門窗玻璃等。
2.謂沾著油污和塵垢。
1.猶言團團轉。形容非常著急的情態(tài)。
1.指肉食品。
1.燈火。借指燈火費。
1.方言。即螢火蟲。
1.油鍋。比喻險境。
1.食品名。將雞用油和醬油等作料烹炙而成。
2.雞的一個品種,羽毛多為黃色或紅褐色,腳上有羽毛,身體較肥,卵較大。
1.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出行時前導的儀仗。
1.猶火暴。
1.形容痛苦或焦灼。
1.形容焦急。
1.形容物體光亮油潤。
1.同"油炒枇杷核"。
1.古代一種軍旗。
1.橘的一種。
1."汽油鏈鋸"或"汽油動力鋸"的簡稱。用以伐木和造材的動力鋸。其鋸切機構為鋸鏈。動力部分為汽油發(fā)動機。攜帶方便,操作簡易。但保養(yǎng)和修理較復雜。
1.細薄光滑的絲織品。
1.古油水流入長江處,在今湖北省公安縣北。
1.即油餅。
1.即蠟燭。
1.系船用的涂有桐油的粗繩子。
1.形容非常狡猾。
1.光潤明亮。
1.植物油的原料。參見"油料作物"。
2.指油充當的燃料。
1.種子含有多量油脂的農作物。如油菜﹑芝麻﹑大豆﹑花生等。
1.方言。雪后檐頭滴水凝成的冰錐。
1.昆蟲。俗名金鐘兒,形似西瓜子,黑褐色,能發(fā)出好聽的鳴聲。